李明昱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誠信在全球范圍內的法律體系中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其作為一項最基本的法律觀念及原則,已經被廣泛使用于歐美等國家的法律體系中。由于誠信具備法律體系的適用性和普遍性,逐步形成了區域間法律的基礎核心,而且逐漸形成了國家間經濟法律的重要基礎核心,探討誠信在國際法中的地位及適用對于發展中國與便于各國及區域間的文化經濟交流及合作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誠信主要是通過將其合理、公平的概念滲透于各個領域,屬于一種外在表現,并非根據獨立、具體的規則適用于國際法律間。誠信作為一般法律遵循原則,已經逐步開始適用于世界古典法律體系中,而且已經取得了較為理想的基礎效果。目前,全球各國法律條款均明確指出了誠信的一般原則地位,公開、公平是誠信的基本原則,故誠信被作為設計與執行各國經濟活動法律條款合同和民法的基礎核心。國際法律體系中也明確指出了誠信作為有關國際間經濟活動中衡平原則的地位,誠信原則的適用范圍也得到了不斷的延伸。例如,美國根據誠信信用原則,對《合同法重述》中當事人所需履行的合同有關保密及協助等義務進行了明確規定。國際商法及各項民法中均著重指出了誠信原則的地位。同時,誠信原則的適用性也從以往的國內概念逐步拓展到國際公法層面,而且,誠信原則作為一般法律價值、思想及本質的指導基礎,逐漸被廣泛應用于行政類法律及其他非主體法律中,誠信原則在協商當事人雙方彼此間義務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現,同時在不雙方合理意圖、不損害雙方對法的信任的前期下,有效的確保了履行的適用性。由此可見,誠信原則在履行國際間及國內間各項法律法律的有關義務等方面可以有效的保障當事人的權益,屬于全球各大主要法系中的共有基礎原則。通過將誠信中公平公正觀念的基礎價值傳遞充分展現出來,可以實現法律法規中抽象概念的具體化,并充分反映出法律的公平正義原則。
誠信原則是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根本原則基礎,同時也是國際法各領域遵循的基礎原則核心。首先,國際之間的交流比較注重確定橫向關系以及如何在一定范圍內重建國家間的結構。所以,國家在區域水平的社會新構成結構體貼內占據著主體地位,且互相之間屬于一種公平的關系,各主體均是自主平等的,任何主體均不具備管控其他主體的權力。所有主體國家均應真誠維護國家之間經濟和外交等活動的良性關系。其次,國際間各項合作基礎是誠信為統一認知基礎原則而制定的,德國法學家康德認為,國際間合作應以彼此間樹立信任和增進信任為基礎。而且還應相互尊重各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點,以真誠的態度來處理雙方間面對的不同之處,使合作能夠達到雙方的交流目的。由此可見,誠信是國際間合作的重要前提條件。
從全球治理及國家治理角度對國家間的合作進行分析,為進一步拓展誠信的適用奠定了基礎。一方面,目前國際體系中存在著一個非常典型的特點,就是國家之間是互相依存的關系,而且各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及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并促進著各國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由于各國之間的交流發展正趨于多領域及多角度,進一步拉近了各國之間的關系。而在當下各國之間政治、經濟和安全等方面均存在著不同之處的情況下,要想確保各國之間多領域、多角度交流發展的順利開展,則離不開誠信這一基礎原則的支撐。另一方面,隨著國家之間協作交流的不斷深入,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全球間共有問題,所以,目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推進各國間協作的前提下,使各國間的不同觀點理論派別達到共識,而這些均必須依靠誠信這一基礎性原則。
若想確保以誠信而制定的條約在現實中得到正確的實行,則必須對條約進行誠信的解釋。所以,《維也納條約法公約》明確指出:應根據條約的用語,再結合上下文,遵照條約的宗旨所具備的通常意義和其目標,對條件進行善意解釋。針對條約與誠信履行之間的聯系及條約的誠信解釋,羅森尼指出,在應用“誠信”進行表述時,誠信就是這個義務自身與其執行之間存在的緊密關聯的一個指標,因為誠信在條約中的解釋并非抽象的進行,其對于當事人或法庭、法院決策過程中義務的履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總而言之,誠信解釋條約要求有權解釋條約方或締約者嚴格根據條件的宗旨及文本母體來對某項條約所要求的行為進行判斷,而且,他們必須對條約確立后的有關協議及事件加以充分考慮。
以聯合國國際法院為代表的國際裁判機構在多個場合均著重指出了條約談判中誠信的重要性。譬如,國際法院在“核試驗案”中指出:誠信原則是履行與制定法律義利的一項基礎原則,不管其具備何種淵源。在1996年提出的與核武器威脅或使用的合法性問題相關的咨詢意見中,國際法院在對關于締約談判銷毀核義務進行分析時指出,應根據《核不擴散條約》第六條來分析此種義務,而此條文指出:“每個締約國承諾就及早停止核軍備競賽和核裁軍方面的有效措施,以及就一項在嚴格和有效國際監督下的全面徹底裁軍條約,真誠地進行談判”[2]。法院由此認為,此條約在《核不擴散條約》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具備核武器國家與具備核武器國家之間存在一種妥協,而此種妥協是形成此條約的基礎。所以,此法院指出,此條約對每個締約國施加的是一種雙重義務,換言之,就是要求它們除了必須誠信地對核裁軍進行談判外,還要求它們必須善意地完成此種談判。除此之外,國際法院與其他一些國際裁決機構均在多個場合對誠信談判的基本要素進行了論述,其指出誠信談判應包括具有意義的談判、努力達成協議、達成妥協的意愿以及遵守程序要求等四個基本要素[3]。
制定條約就是為了讓締約方實行條約,倘若條約無法實現,則條約的制定便毫無價值,而誠信是維護條約價值的基礎及主要措施。《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以“條約必須信守”為標題,實現了對這一重要習慣法的法典化。而國際組織章程則比較注重誠信和履行義務之間的聯系,例如,《聯合國憲章》中規定:各會員國應以善意的態度來執行其所發行的義務,以確保所有會員國的利益。《歐洲聯盟條約》指出:按照真誠合作的原則,該聯盟應與各成員國之間相互尊重,互相協助執行歐盟條約中規定的各項使命。另外,《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指出:各會員國在與其他會員國開展基金合作時,以確保外匯安排的有序性,努力建立一個穩定的匯率制度。
綜上所述,誠信在國際法中的地位及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誠信屬于一種基本的法律性概念,關礙針對特定的社會或人群,是一種人類法律文化與文明,是精神實質及核心價值的充分展現。其次,誠信具備至高的法律效力。第三,誠信具備明顯的普遍性,雖然其最先出現在國外,以往普遍適用于民法及商法層面,但已逐步延伸至政法、簡潔及憲法等層面。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必須加強對其重視程度,以保證其在國際一般性法律中的適用性。
[ 參 考 文 獻 ]
[1]曾令良.論誠信在國際法中的地位和適用[J].現代法學,2014(4).
[2]趙金秀.論誠信在國際法中的地位和適用[J].法制博覽,2014(23).
[3]趙娜萍.誠信在國際法中的地位和適用淺議[J].科技經濟導刊,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