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圓成
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上海 201306
標準必要專利(Standards-Essential Patents,SEP)又稱為“核心專利”或“基本專利”。標準是指在一定范圍內效率高、普遍認可,經協商一致后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重復使用的規范性文件。標準必要專利是具有標準的性質的專利,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涉及標準必要專利的案件不斷增多。2011年末某通信技術公司以標準必要專利費用糾紛為由起訴美國一家公司。2014年末瑞典一移動通信設備商以我國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侵犯其所有的專利為由將其訴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2015年日本一跨國企業被我國一無線網絡通信公司以侵犯其專利為由將其訴至北京知識產權法院。2016年6月美國一家無線技術企業以某手機廠商侵犯其標準必要專利權利為由將其訴至上海及北京知識產權法院。
標準必要專利案件多涉及行業巨頭,案件標的額大,案件的裁判結果對于相關產品消費者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標準必要專利案件影響重大。由于我國專利法起步較晚,我國企業標準必要專利擁有數量顯著少于歐美及日本等科學技術相對發達的國家,我國的企業在這類案件的博弈中處于劣勢。
標準必要專利的初衷是通過標準化提高效率并保護企業投入巨大成本研發獲得的成果以促進企業投入成本用于科技創新。由于標準必要專利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他經營者實施該行業標準就必然需要使用該標準必要專利,具有標準必要專利所用權的企業往往是行業巨頭,因此在授權談判中許可方具有事實上的優勢地位。經營者通過利用其所擁有的標準必要專利形成的優勢地位實施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主要有以下四種行為:
2015年國家發改委責令一無線技術企業停止實施排除、限制競爭的壟斷行為并處60億元的罰款,創下了反壟斷法實施以來的最高紀錄。該無線技術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行限制排除競爭的行為體現之一就是以不公平的高價為條件向標準實施者許可專利使用權。在正常競爭市場中即使商品的價格高昂,經營者也不會成為反壟斷法規制的對象。反壟斷法規制該行為的前提是經營者通過標準必要專利取得的天然優勢地位獲取壟斷性高價,以此形成其他標準實施者進入該市場的壁壘并妨礙市場競爭。
該無線技術企業濫用標準必要專利權還體現在其無正當理由搭售非標準必要專利。專利權人通過將標準必要專利與非標準必要專利打包銷售的方式銷售給被許可人。標準必要專利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被許可人生產經營繞不開該項專利,因此其迫于劣勢地位不得不同時購買其并不需要的非標準必要專利。專利權人該行為違背了《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的第五項規定,這對于被許可人是極不合理的,但由于其處于劣勢地位又不得不接受。
美國一信息技術公司擁有一系列無線通信國際標準專利,其他經營者想要生產3G手機必然需要使用該技術。該公司作為標準必要專利權人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其向不同的被授權人收取的授權費用差額巨大。這使得不同被許可人生產同樣的產品從生產成本上就形成巨大的差別,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
拒絕授予專利使用權并非反壟斷法規制的行為,反壟斷法僅規制在合理條件下專利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授權的行為。在一般情況下,標準必要專利權人拒絕授予專利并非其最終目的。在專利權人利用優勢地位實施前述行為不成功時,拒絕授予專利使用權才成為專利權人運用其相關市場控制能力實施限制競爭行為的方法之一。
由于標準必要專利糾紛案件近年來才受到廣泛關注,之前的立法活動中并沒有對標準必要專利作特別規定。然而,這并不能說明我國的法律對濫用標準必要專利的行為束手無策。目前,我國立法對標準必要專利濫用行為規制的依據有《反壟斷法》、《專利法》、《關于禁止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規定》(下文簡稱《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下文簡稱《解釋(二)》)及《關于濫用知識產權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下文簡稱意見稿)。我國對規制濫用標準必要專利行為的立法尚不能完全滿足實踐的需要,其依然有需要完善之處。
《反壟斷法》第二條是對反壟斷法域外適用的規定,標準必要專利糾紛往往涉及跨國因素,該規定為其適用提供了依據,但過于籠統。《反壟斷法》第五十五條確定了對專利所有權人濫用知識產權行為管轄的范圍,但該規定過于概括,不利于具體實行。
《專利法》保護的是專利權人因取得專利而獲得的財產權利,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護知識產權,以此鼓勵專利權人,促進創新。標準必要專利權作為一種專利權具有私人屬性的特征,但標準必要專利由于其納入了標準,就具有了區別非標準必要專利的公共屬性。《專利法》十一條規定的五種實施專利的情形,并不包括拒絕授予的行為,而在實踐中這是專利權人濫用其標準必要專利的重要行為方式之一。
《規定》是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制定的行政規章,為工商管理部門的行政執法提供了依據,FRAND規則體現在該規章第十三款。同時,《解釋(二)》也明確了FRAND原則在審判實踐中的運用。
意見稿明確了其適用于規制濫用知識產權實施壟斷的行為,并對具體的壟斷行為做出了詳細規定。
《反壟斷法》對于標準必要專利權人利用優勢地位管轄范圍的規定需要進一步細化。《反壟斷法》規制的是專利權人利用其取得的標準必要專利權而獲得市場主導地位,并利用這種優勢用不公平的高價、搭售、差別對待、拒絕許可等方式獲取正常競爭市場不能夠獲得的高價的行為。因此《反壟斷法》對該行為進行管轄的前提是專利權人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反壟斷法》在第三章第十九條中的規定過于單一,結合不同的行業及細分市場情況有所不同,應當結合市場情況做出相適應的規定。
FRAND原則雖然在《規定》與《解釋(二)》中均有提及,但這兩項均未對FRAND原則“公平、合理、無歧視”的具體含義和操作規范應當作出相應規定。同時,做出相應規定以防止標準實施者進行“FRAND劫持”惡意拖延許可費。
《專利法》中專利實施的具體情形尚不足以覆蓋實踐中的情形,應當根據目前的司法實踐作出相應補充。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標準必要專利糾紛案件頻發,我們應當對其引起足夠的重視。標準必要專利因其本身的特性,易于形成市場支配地位,經營者通過其優勢地位濫用標準必要專利權將對相關競爭市場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創造及維護良好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同時,由于我國企業擁有的標準必要專利相對數量較少,因此在相關市場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僅靠良好的市場環境還不夠,需要企業自身提高專利意識,進行專利布局,才能扭轉目前的劣勢地位。
[ 參 考 文 獻 ]
[1]陶鈞.北京法院關于審理壟斷糾紛案件的調查研究[J].競爭政策研究,2017(4).
[2]李劍.論反壟斷法對標準必要專利壟斷的規制[J].法商研究,2018(1).
[3]吳太軒.標準必要專利權人濫用禁令請求權的反壟斷法規制[J].競爭政策研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