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子龍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關于肖像的定義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本文重點在于對侵權行為的研究自然要從肖像的法律含義定義肖像。肖像的法律含義:肖像是公民的相貌、體型、表情、神態、動作通過繪畫、攝影、錄像等方式表現出來的具有個人特征的視覺形象。肖像作為一種人格利益有其獨有的特征。肖像必須能夠清楚地表現出特定公民個人外在特征;特定公民的肖像必須是該圖片特定要表現的內容而不是作為背景或陪襯的存在。肖像與其他人格利益最不同的就是其具有物的性質,肖像總是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表現出來,是獨立于公民個人的存在。因此肖像是一個可以被占有、使用、收益的物,具有物的屬性。在處理侵犯肖像權的案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去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構成對當事人肖像權的侵犯。這個問題不論對學術還是實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關于這個問題法律最直接的回答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第一百條: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從這條法律條文可以看出,侵犯肖像權的行為構成要件有兩點。未經肖像權人本人的同意和使用的行為是以營利為目的。
在實際的生活中情況復雜多樣,因此對于同意的認定也有很多值得細致考慮的地方。主要有同意的方式和范圍這兩點。
同意的方式。授權他人使用自己肖像必須是在他人使用之前并且有明確的意思表示的。首先同意的方式必須是事先的,也就是在使用肖像之前就必須得到權利人的同意,任何未經同意或者事后追認的行為實際上都已經構成了對肖像權的侵犯。其次,同意的方式必須是明示的。權利人在做出允許他人使用自己肖像的意思表示時應當有積極的明確的表示行為。
同意的范圍。關于這個問題有三個方面分別是授權的主體范圍、授權的期限范圍還有授權的用途范圍。首先是授權的主體范圍,若權利人只向特定的相對人做出授權其他未經授權的人自然無權使用,該授權具有絕對的排他性。即使是該特定的人也只有使用肖像的權利并不能再次轉授該權利,否則將和他人一起對權利人承擔侵權責任。其次是授權的期限,權利人若只在特定時間范圍內允許他人使用肖像則在任何其他的時間內對該肖像的使用都構成肖像權的侵犯,超過了原先的授權期限還想繼續使用肖像的必須重新向權利人獲得授權。再次是授權使用的用途范圍,若基于授權該肖像只能使用在特定的場合用作特定的用途則任何將該肖像用在其他用途的行為都是未經授權的侵權行為,都要向權利人承擔侵權責任。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什么叫做“以營利為目的”使用肖像,對此在我國最高法院發布的《民通意見》中有清晰的表述:以營利為目的,未經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廣告、商品、裝飾櫥窗等,應當認定為侵犯肖像權的行為。此條解釋列舉了生活中具體的三種以營利為目的的行為,但事實上日常生活中的情況紛繁復雜僅此三例完全不能列舉清楚,因此該條在最后用了“等”字兜底。根據對這個解釋的理解,不難看出“以營利為目的”主要就是指在商業活動中對肖像的使用,商家利用肖像做廣告宣傳自己的商品提高自己商品的知名度從而達到增加營利的目的。這種做法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侵犯肖像權的主要表現形式了,但是關于“以營利為目的”這個要件到底是不是侵犯肖像權的必要要件呢?對此很多學者和事務工作者都提出了質疑。
我國憲法中對于人身權有明確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肖像權屬人格權的一種自然也不能受到侵犯,但是在“以營利為目的”的前提下才構成對肖像權的侵犯那么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是不是就不違反了呢?很顯然《民法通則》中的該規定與憲法中的規定相矛盾,因為憲法乃是根本大法所有違憲的法律都不具有法律效力,當然“以營利為目的”也就不能成為侵犯肖像權的必要要件。
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侵犯肖像權的形式多種多樣比如非法的采集、制作他人的肖像;故意的破壞、侮辱他人的肖像等等,這些行為顯然都是對公民人格尊嚴的侵犯,只是這些侵犯的都是公民的人格利益而不是經濟利益。如果完全按照“以營利為標準來判斷”這些行為都不違法,這顯然是很荒唐的。這也可以充分說明該要件做為侵犯行為的必要要件顯然不具有合理性。
結合以上兩點可以將“以營利為目的”該要件排除在侵犯要件之外,但是《民法通則》中的該條規定并不完全,侵犯肖像權的行為還必須不具備違法阻卻事由。
“違法阻卻事由”是指行為在客觀上符合違法行為的構成要件但是因為有特殊的事由也不具有違法性。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違法阻卻事由主要有以下幾種。
為了滿足社會及時獲得信息的需要,在新聞報道中使用公民的肖像一般是不構成對肖像權的侵犯。當然這也要基于新聞報道的內容客觀真實,對肖像的使用在適當的限度內。這在本質上是為了滿足公共利益的需要。
在美術、電影的專業中比較常見,為了教學的需要只對特定的學生群體使用也屬于肖像的合理使用不構成對肖像權的侵犯。
由于公眾人物的特殊性,其肖像必然會經常暴露在公共場合中,大眾可以方便的見到和獲得,因此只要是對公眾人物的肖像善意的適度的使用都不構成對肖像權的侵犯。
總結上述的內容可以得出侵犯肖像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主要有兩點:
一是存在未經權利人同意使用肖像的行為。這一點在學理和實踐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認可,也是侵犯行為最為主要的構成要件。
二是不存在違法阻卻事由。由于存在阻卻違法的事由,該要件也是我們在認定侵權行為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的重要構成要件。
隨著我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都在不斷的提高。近些年來侵犯肖像權的案件不斷的增加正是公民的人權意識、維權意識、法律意識增強的直接體現,公民有維權的需求也是對我國法制的不斷完善提出要求。我國現行的關于肖像權的規定還有許多可以完善的地方,這還需要所有的立法者和法律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在法治實踐中,由于社會生活的千變萬化,各種方式的侵犯肖像權的案件不勝枚舉并且侵犯肖像權的案件形式多樣牽涉的法律內容眾多,對于這些案件準確的定性對司法工作者的法律水平也提出的很高的要求,為了能夠充分的滿足公民維護肖像權的需求,不斷地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質刻不容緩。相信隨著我國法治的進一步推進,每一位公民的肖像權都能夠得到充分的保障。
[ 參 考 文 獻 ]
[1]張寶玲.肖像權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的文本與實踐思考[D].西南政法大學,2014.
[2]鐘乾敏.淺析明星臉被“山寨”的肖像權保護[J].法制博覽,2016,04:56-57.
[3]張紅.“以營利為目的”與肖像權侵權責任認定——以案例為基礎的實證研究[J].比較法研究,2012,03: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