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峰
浙江嘉瑞成(永嘉)律師事務所,浙江 永嘉 325102
基于龐大的學生互聯網消費群體,校園網貸越來越流行,便利快捷的借貸模式完全迎合了學生群體的消費習慣,滿足了學生群體的消費意愿和需求。但是,由此衍生的問題也慢慢浮出水面。因此,在信息化、互聯網化全面發展的大環境下,圍繞互聯網貸款平臺、校園網貸現象展開深入探討和研究,不但有益于及時發現和彌補互聯網借貸法律漏洞,亦能夠幫助在校學生建立正確消費觀念,肅清校園風氣。
現實中,基于互聯網平臺的貸款組織形式相當靈活,網貸平臺上的會員無須會面即可就借貸事宜進行磋商,且只要在平臺指定的頁面進行簡單操作即可完成借款手續的辦理,收取借貸資金,整個過程沒有第三方參與,極具隱蔽性。其中,尤以“校園貸”最為突出。相較于傳統金融機構借貸流程,“校園網貸”既沒有繁復的審批手續,也沒有嚴苛的申請條件,簡單提交身份證明即完成貸款流程,操作相當便利,而這也是這種借貸模式在消費需求旺盛的校園中得以廣泛“流行”的主要原因。
在“互聯網+”模式下,各行各業都積極展開了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緊密合作。尤以手機為主的移動互聯網終端最為突出,不僅滲入各個領域,且走進了大眾的生活日常?;ヂ摼W貸款平臺正是利用這一龐大的客戶端口,使得借貸宣傳信息通過互聯網各類媒體交互平臺實現了快速傳播,不僅打破了時間、空間對信息流轉的局限性,還能在短時間內通過手機端上的社交平臺引起民眾的高度關注。
據調查結果顯示,受訪民眾中約八成有網購經歷,且每月次數超兩次以上的約占七成。由此可知,現代社會大眾基本上都有著強烈的互聯網消費欲望。這對于擁有穩定收入來源和固定工作的成年人固然影響不大,但這一思潮涌入校園,其性質便發生了明顯變化。大部分在校學生通常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日常生活費用多依靠家庭支持,一旦產生強烈互聯網購物欲望,為滿足購物需求,便將逐漸形成對互聯網借貸平臺的依賴。而現實中,正是因為這類旺盛的需求,使得互聯網貸款平臺的“快捷放貸”在學生群體中得到了快速且廣泛地傳播,導致部分在校生在“提前消費”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現實中,在校學生同樣也是互聯網消費群體中的主力,而這也是“校園貸”越來越流行的主因。這類便利、快捷的借貸模式不僅符合學生的消費習慣,與學生的消費意愿和需求也存在高度契合。具體地說,以“校園貸”為典型的互聯網貸款平臺慣用模式主要是:先利用各類優惠利率、免擔保免抵押等手段,廣泛吸引學生加入貸款行列,后再巧立名目地設計手續費、服務費等向學生收取高額費用。當學生無法償還欠款時,便采取恐嚇、暴力、威脅等手段進行催收。基于原借貸合同的有效性,互聯網貸款機構的運營者通常都能夠“如愿以償”,迫使部分學生無力償還,向家長、朋友求助以清償貸款;而部分實在無力償還也無人求助的學生,則會被逼入絕境,后果嚴重。亟待引起各方重視,制定并實施有效規制手段,扼殺不正之風。
就法律角度而言,“校園貸”同樣歸屬民間借貸范疇,只是借貸對象和發生地點較為特殊。民間借貸雙方多為平等民事主體,皆具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發生地點多為日常交易活動場所。而“校園貸”交易雙方地位則通常不對等,發生地點多為校內,是建構在校生與互聯網貸款平臺之間的法律行為。雖然部分學生已成年,具備民事行為能力,但在價值認知、消費觀念等層面上仍然有欠成熟,極易因沖動消費而致累積大量欠款。因此,如何加強對“校園貸”的法律規制,筆者提出了如下建議:
要想制度措施取得實效,必須借以法律的權威性和震懾力加以規制。具體地說,首先要明確界定互聯網借貸流程的法律“紅線”,要求各平臺在其互聯網借貸產品中既要注明具體利息計算方式、還款方式和日期,還要強調逾期未還款應承擔的違約責任;同時,要將“放款前獲得學生身份的借款人的法定監護人知悉借款事宜”列入借款合同項下,以此確保借貸流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此外,還要針對互聯網貸款平臺違規操作制定具有操作性的處罰規定,以切實打擊“事后暴力催收”等違法行為。
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道路上,法治政府強調的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因此,互聯網借貸平臺的管理與規制必須建立在完善、齊備的法律體系下,
這就要求立法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現行互聯網借貸管理辦法,執法部門要進一步嚴厲查處和取締未取得互聯網借貸資質的機構,進一步細化和明確互聯網借貸平臺的經營范圍和性質,根據市場規律和經濟發展戰略目標,設定符合互聯網借貸平臺規范化發展的行業準入標準,利用法律的強大震懾力指引互聯網借貸平臺的健康發展。此外,還應積極發揮政府職能部門行政督導作用,將監管視野投射到互聯網借貸平臺各個業務流程、風險控制等環節。
前文已述,互聯網借貸機構在校園中的滲透和拓展,大部分都是采取了低門檻、隱瞞真實資費、虛假宣傳等手段,以誘使在校學生沖動消費、過度消費,最終背負高額債務。之所以這些互聯網借貸平臺有可乘之機,首要問題在于學生自身的風險意識不足、法律意識不強所致。因此,社會、學校、家庭都應肩負起宣傳教育的重任,以真實案例作為素材,定期開辦法律專題講座,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肆意嘗試互聯網貸款對其自身、家庭、社會的潛在威脅;其次,要集中針對當下互聯網金融中涉及的典型風險,開設相關法律常識性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理性的消費觀念,掌握個人資金管理的正確方法,同時強化信用意識建設,確保學生能夠安全地進行個人信用消費。
針對“校園貸”現象,國家現已出臺了專門性的系列法規,各所學校也先后制定了相關制度規范,但收效甚微,亟待于實踐中繼續摸索,展開更深層次的探討、研究?;谶@一現實,學校、家庭及社會各界都應加倍重視,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念、強化法律意識的同時,加大對互聯網借貸平臺等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出臺強有力的懲治違規網貸行為的法律規定,盡可能降低借貸風險,還校園以清新風氣,最大限度保障在校學生的合法權益。
[ 參 考 文 獻 ]
[1]李芬芬.大學生網絡貸款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6,36(3):71-72.
[2]陳勵.關于大學生校園網絡貸款情況的調查[J].中國教育學刊,2016(s1):136-137.
[3]周儀.網絡貸款的法律規制[J].職工法律天地:下,2017(6):66-67.
[4]祝李楊.打防并舉 警鐘長鳴,斬斷伸向高校的網絡貸款黑手——從大學生網絡貸款欺詐案例透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應對策略[J].亞太教育,2016(16):238-238.
[5]彭靜.金融創新產品的特點及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挑戰——以網絡平臺貸款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5(8).
[6]王錦意.P2P網絡貸款的法律風險防范研究——以平臺自身及監管方防范為視角[J].法制與經濟,2017(4).
[7]黃睿龍.我國P2P網絡貸款現狀、風險和防控建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