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傲雪 孫文紅
沈陽工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870
所有權保留制度是買賣合同中針對合同本身制定的條款,是出于對出賣人與買受人利益的保護,它是指在雙方當事人約定的價格部分或全部清償的成就之前,雖然買受人可以先占有、使用標的物,但標的物的所有權仍然是屬于出賣人的。雖然《合同法》第134條法條已經明確規定了所有權保留制度,然而在買賣糾紛實務中,對所有權保留制度的規定仍然存在缺陷,因此本文對所有權保留制度進行具體分析,旨在幫助完善制度中的不足。
根據《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4條規定可知,我國將所有權保留制度的適用范圍限定在動產,而對于不動產則沒有納入該法條的適用范圍。這樣制定法條是基于登記對抗主義、債權形式主義和我國不動產物權常常限定于房屋與土地,而我國的房屋與土地的所有權都歸國家或集體,不存在所有權保留問題。但對比與國外的所有權保留制度的法規法條可以得出,國外的所有權保留制度既可以適用于動產又可以適用于不動產,本文認為不應該將所有權保留制度的適用范圍劃分的這么絕對。
雖然《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5、36規定了出賣人實行取回權的界定限制,但對于買受人已經支付標的物總價款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或者第三人善意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出賣人的取回權受到阻卻的請款進行明確的限定,這一模糊界定可能會損害買受人的利益。
在《買賣合同司法解釋》制定過程中,是否需要登記制度成為所有權保留制度的公示制度的討論重點。在國外的相關法律法規中各持不同的意見,有的國家則需要登記,有的則不需要。根據我國的社會情況本文認為采用登記制度來進行所有權的公示,可以更好的維護買賣雙方的利益。
在不動產買賣中,雖然可以通過預告登記制度來對當事人的利益進行保,但預告登記制度也存在上文所提出的缺陷,并且在我國當事人辦理預告登記時需要的必要證件、條件比較多,實行起來可能會出現諸多困難。因此所有權保留制度在不動產買賣中就變得重要、簡潔,并且在不動產買賣中根據意思自治原則,買賣雙方只要在不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下完全可以按照雙方個人的意愿選擇適合更加適合自己的所有權保留制度或其他制度。
基于公平原則和出于保護買受人的期待權的目的,對買受人支付價金的方式作出限制,并且明確規定只有在出賣人在經過催告后,買受人仍未按期履行價金的情況下才可行使取回權。這樣既充分保護了買受人的期待權,又給予了買受人因突發事件所造成延遲履行的處理時間,體現了公正公平原則。
第一,對于出賣人的保護。根據《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6條第2款規定可知,若買受人將標的物非法轉讓給基于善意取得制度而取得所有權的第三人,而導致出賣人的取回權受到阻礙,必將造成出賣人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第二,對于買受人的保護。缺少登記制度同樣會對買受人的的權益造成損害,若出賣方將標的物再次出賣給第三人,則買受方的利益即會造成損害。在德國的法律中,雖然以買受人的期待權來防止出賣人擅自出賣、質押或者抵押標的物,但這對以善意取得制度獲得標的物的第三人是不成立的。第三,對第三人的保護。實行登記制度是為了使第三人明確標的物的權屬狀態,可以監督買受人對標的物所實施的行為,避免買受人擅自處分標的物。由此可見,所有權保留條款中,建立公示制度是法治改革的發展方向。
本文通過分析《買賣合同司法解釋》,提出了對所有權保留制度應該同樣適用于不動產、明示關于出賣人取回權行使條件的司法解釋和構建所有權保留本身的公示制度來保護出賣人、買受人與第三人共同權利的建議,為更好的完善所有權保留制度提供經驗。
[ 參 考 文 獻 ]
[1]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407.
[2]柴振國,史新章.所有權保留若干問題研究[J].中國法學,2003.4.
[3]M·沃爾夫.物權法(吳越等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