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云
渤海大學經法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純粹財產上的損失,其侵害的并非生命權、榮譽權等等權利,而侵害的是一種利益。但是在我國侵權法中并沒有對權利和利益進行具體區別。《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币虼?,對于純粹經濟上的損失在我國仍然沒有受到重視,但該問題在德國、英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由來已久,證明該損失是需要由法律來加以保護的。
純粹經濟上損失是被害人所直接遭受的經濟上的不利益或金錢上的損失,它并非是因被害人的人身或有形財產遭受損害而間接引起的,或者說,它并非是被害人所享有的人身權或物權遭到侵犯而間接引起的。①純粹經濟上的損失在經濟上確實為一種損失,只是該種損失在“可預見性”以及“范圍”上過于寬泛,所以對于純粹經濟上的損失的保護就不可一概而論了。
我國法律尚未對純粹經濟上的損失作出具體保護,但該種損失在歐盟及英美國家等已經是做出了較多的研究,也證明該種損失在法律上是需要被保護的。該種損失大多發生于合同磋商過程中,但也存在于其他非合同領域,將其納入到侵權責任法的保護范圍亦或者是契約法的保護范圍也是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
對純粹經濟的損失,在各國有著不同的立法模式,以下就德國、英國等進行具體介紹分析:
對于純粹經濟的損失,德國民法缺乏明文的規定;德國民法第826條規定的“故意以悖善良風俗加損害于他人”的侵權行為類型對于純粹經濟上的損失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該條款僅僅限制在“故意”之上,也即是說只有在故意的情況下,侵權行為法才對于純粹經濟的損失加以保護,而在“過失”的情形下卻無法加以保護;德國在此方面做出了比較全面的處理,德國經由兩種途徑對該法益加以保護:第一,將純粹經濟上的損失權利化,使其受到侵權行為法的保護,例如創設“營業權”;第二,在合同法上對其予以保護,在德國法學界稱之為“積極侵害債權”,在臺灣地區稱之為“不完全給付”,不過其也只能限定在“雙方存在合同關系”之中,對于不存在合同關系的主體仍然無法保護。②
英國侵權行為法是由多數不同的侵權行為或不法行為所構成,迄未建立一般原則。每一個侵權行為有其歷史淵源、構成要件等;其構成要件有三:1.注意義務;2.義務的違反;3.損害。不過對于純粹經濟上的損失,被害人得否請求經濟上損失的損害賠償,根本言之,是政策的問題;以注意義務的有無,損害是否具有因果關系來決定被告的責任,實在是基于政策的考量,旨在限制被告的責任。主要有3點:
1.純粹經濟上的損失受影響之人眾多,若被害人皆得請求賠償,則其請求權將漫無邊際;真實者固屬有之,但難免偽造,不易查證。與其主張損害賠償者受此誘惑,不如不得請求賠償較為妥適。
2.純粹經濟上的損失通常不大,眾人負擔,輕而易舉,加諸于肇事者個人身上,不堪負荷。
3.經濟上的損失賠償宜限于人身或所有權遭受侵害的情形。此等情形不多,較易查證,應予準許。
由于我國在侵權法上并未將權利與利益進行區分;因此,如若要將純粹經濟上的損失付諸于侵權法加以保護,就必須對權利與利益進行區分?;蛘邊⒄盏聡謾嘈袨榉ㄉ系摹肮室庖糟I屏硷L俗加損害于他人”予以保護。在合同法上可以參照德國法上的“積極侵害債權”對其予以保護。
關于純粹經濟上損失的保護,目前在世界各國的處理方式各不相同,同時該種損失的確定性標準仍然是一道技術性難關,對于純粹經濟上的損失的保護一旦立法上出現定性定量的錯誤,將對社會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但是該種損失確實給受害者帶來了經濟上的負擔,對于受害者若不加以保護,則有失公允。
因此,在我國立法上,當前也應當采取保守的立法模式,于司法上再來詳細斟酌當中法益,予以個別保護。
[ 注 釋 ]
①李昊.論純粹經濟上的損失[A].梁慧星.民商法論叢[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②Werner Lorenz,A nwalt shatung wegen Unt?tigkeit bei der E rrichtung Letzwilliger Verfugungen,JZ 1995:317.王澤鑒.侵權行為法(1).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