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晗
山東財經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
免責約定是契約,其主要的核心就是意思自治,簡單來說就是契約自由理論,其主要的理論強調不違法基礎上對自由表達真實意思實施司法行為負責,需要進行嚴格劃分權力范圍。當前的法治社會,人身損害免責約定的法理學問題的研究就更為迫切。
人身損害免責約定要充分認識了解基本的要件,不能夠違反法律及行政法規。對于當事人損害免責要能和法律以及社會公共利益要求相符合,不可自行約定規避法律強制性規范適用。再有就是當事人要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才能夠進行免責約定,對約定含義和承擔風險內容能夠理解[1]。禁止故意的對他人進行侵害,免責約定不能證明受害人愿意接受故意侵害發生。一般的要進行明示為之,當事人間能做出明確意思表示形式可通過告示或者是合同,并要能夠保障告知的效果。
對于人身損害免責約定的本質要能有詳細的認識,私法自治所涉及到的人身損害對自立自主個人而言,以及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有著不同,而接觸到的社會關系也會不一樣。這就使得人的能力和對事務的處理能力也有著不同,使得人們在對人身損害免責看法也會存在著不同。人身損害免責約定在當前的法治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還是以契約作為表象,并以個人價值選擇作為出發點,將國家價值選擇作為基礎等國家意志體現。在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下,其最終的發展就是對個人意思自治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2]。而對于人身損害免責約定的效力也存在不同的說法,有的是從一律規定為無效的立法層面進行考慮,就絕對嚴格制定免責約定的國家來說,這一免責約定就成為否定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是在支持受害方角度出發的。而從權利的層面而言,協議免除人身損害賠償民事責任,就是對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行使,這是人身權中派生的救濟權。通過這一救濟權來進行否定人身損害免責約定效力是很難站住腳的。
從法理學的角度對人身損害免責約定評價制度的建立是較為重要的,尤其是我國當前正在深化法治體系建設工作,這就要求在人身損害免責約定的法律制度建立過程中,注重法律評價制度的設置,從而保障免責約定制度的更為完善化發展。這就需要選擇科學的路徑,通過彈性效力評價路徑的選擇,就能從很大程度上對這一法律制度進行完善。根據我國的立法,在對人身免責約定所采用的立場是比較嚴厲的,但是在具體的表現方面由于比較復雜,就要對民事責任認真詳細的分析,對免責主體特殊性要充分重視。這就需要結合民事責任的性質來進行區分,這就涉及到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以及公平責任幾種情況[3]。其中的過錯責任是對民事損害賠償法調整的重要領域,由于過錯責任造成的爭議比較大,雙方協議免除損害賠償是合同部分這就有當事人的考慮。這就需要對當事人意志加以尊重并讓其選擇。而對于無過錯責任就在勞動法的領域中有著體現。只有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區分研究,才能更好有助于免責約定評價的公平。
構建完善的人身損害免責約定評價制度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著手實施,在效力評價制度方面是較為關鍵的,這就需要將特別法和一般法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起來,以及將相對無效和絕對有效進行結合起來。人身損害約定通常是表現成合同條款,對民法以及合同法的撤銷權規定也相適應,能夠撤銷行為大多屬于意思表示瑕疵,以及可撤銷行為要能夠通過當事人主張,無效民事行為是無效的,不用當事人主張[4]。根據我國的民法通則以及合同法當中的相關規定,能夠撤銷的民事行為類型也比較多,如欺詐脅迫以及顯失公平等等。對于人身損害免責約定來說,其主要是說明私法自治表現,所以通過相對無效方式對其本質才能得以有效的體現出來,而絕對無效體現法律對人格權特殊保護,對當前的現實是不需要的。
從理論上來說人身損害免責約定的最為有效處理方式比較合理,而社會現實當中人們間的差異以及社會信息分配等不平等,就不能有效避免人們和自身強勢地位迫使人簽訂這一損害免責約定,并以合法形式進行謀取不法利益。故此這就需要進行對這一情況進行相應的限制,人身損害免責約定這一權利救濟形式,是對人身風險責任的分散,倘若是對這一責任分擔合法性進行排除,就會造成一方當事人由于擔心負擔風險大拒絕交易,最終就會影響經濟發展。
總而言之,對于人身損害免責的約定法理學的理論研究分析,就要充分注重多角度的分析,對當前我國的法律規章制度的成熟度進行詳細了解,以及對免責約定的適應程度和優化的方式進行探究,從而找到適合我國國情的制度評價的方式。
[ 參 考 文 獻 ]
[1]周友軍.我國侵權責任形式的反思[J].法學雜志,2016(03).
[2]馬懷宇.論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J].現代商貿工業,2016(02).
[3]許傳璽.中國侵權法現狀:考察與評論[J].政法論壇,2017(01).
[4]蕭燕.對免責條款訂入格式合同的法律控制[J].法學,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