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珊
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馬克思交往思想不單單作為其考察與研究唯物史觀的理論依據,同時也是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上構建共產主義宏偉藍圖的理論依據。理性分析馬克思的交往思想,可以使我們更加準確、更加全面的理解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內容。
第一,馬克思交往思想的初步孕育?!?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最早提出有關交換、交往異化等思想的政治經濟學有關手稿,馬克思在這部手稿中從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角度涉及了人與自然、人與他人的交往以及異化交往等內容。1845年,馬克思完成了被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1]—《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次將實踐歸為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中,明確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從根本上說明了交往形成的前提以及實質,也區分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哲學,確立了交往理論的實踐根基。
第二,馬克思交往思想的最終確立。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不但深刻的揭示出了交往的內涵,探討了交往與生產、交往形式與生產力等關系問題,更是從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民族的內部交往與外部交往以及世界交往等問題上全面且系統闡發了自己的交往思想,這就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交往理論的確立。但是,馬克思、恩格斯也看到了在各種社會條件下形成的交往所具備的一些弊端,“迄今為止的一切交往都只是在一定條件下個人的交往,而不是作為個人的個人的交往?!盵2]
第三,馬克思交往思想的逐步擴展。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這一時期,馬克思第一次作了人的“實際生活過程”的“三大社會形態”的論述。這一論述是馬克思立足于實踐的基礎上,基于對現實人的交往的考察而將交往的演進同人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拓寬了交往思想研究的視域。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借由交往理論論述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實踐中存在的交往,考察了資本全球化下隱藏在資本交換中的社會生產和交換關系。
第一,馬克思對交往范疇的界定。馬克思在著作中從不同角度論述過交往問題,因此對交往這一概念賦予了多種含義。馬克思最早論述交往這一問題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里,在此,他提到了“同別人的實際交往”以及“人與自然的交往”。而比較廣泛的范疇則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闡述的,該書中馬克思從經濟活動角度多次提到了交往、交往形式、交往關系、交往與生產等,此外還有個人之間的交往、和他人交往、內部和外部的交往、普遍交往、民族交往、世界交往等。由此可見,交往問題在馬克思的思想中具有極為廣泛的內涵。
第二,物質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前提。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認為交往可以分為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且二者密不可分。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質交往,是任何其他交往的基礎?!盵3]另一方面,馬克思認定精神交往對物質交往同樣具有相應的反作用,而精神交往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正如馬克思所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盵4]
第三,交往推動世界歷史的進步。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的形成是由世界范圍內的普遍交往促使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世界歷史”一詞,在他看來,歷史之所以發展成為世界歷史就是由交往、生產和分工三者共同作用形成的。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以及生產力的發展,資產階級想要不斷獲得資本的增值就必須世界范圍內建立自己的市場體系,與之相應的,人們的交往也逐步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歷史也由此開始向世界歷史轉變。
第四,交往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馬克思認為,交往與生產從來都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一切歷史沖突都源自生產力與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人類社會要想進步就要不斷革新交往的方式和手段,不斷拓寬交往的范圍和渠道。社會之所以由低級向高級演進從而呈現出不同的形態也是由交往活動和交往方式的變化促使的。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就是從主體間交往步步演進的角度出發來闡述的交往的三大社會歷史形態,即人的依賴關系、對物的依賴、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三個階段。
綜上,馬克思的交往思想所經歷的三個階段都是在總結和反思歷史上交往活動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和批判歷史交往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展開的,在人類交往思想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意義。因此,了解馬克思交往思想的形成脈絡并揭示其交往思想豐富的內涵,有助于幫助人們完整的了解馬克思的唯物史觀。
[ 參 考 文 獻 ]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8-20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07.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