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鋮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能夠中國化,歸根到底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需要。馬克思曾說“一個國家理論實現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了這個國家對于這個理論的需要性和重要性。”中國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后,使國家和人民獲得了解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就說明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需要這樣的科學理論為指導。
任何一種外來文化要進入本土文化必然要有其合理的理由,尤其是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想要介入并非易事,新興文化必然要在遭受排擠和爭論之后才能被大眾所接受,作為西方文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同樣也需要這樣一個過程,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進程,用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指導,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哲學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從鴉片戰爭開始,縱觀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產生了多種文化改良的思潮,包括有“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思想,直到五四運動追求“科學和民主”的思想,中國近代文人志士進行了諸多探索,但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局面,直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使中國人民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拯救落后的中國。因此,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是中國現實局面的需要。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在批判“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和“全盤西化”論的同時,提出了建設新民主主義文化論的主張,獲得廣大人民的支持。
首先,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們根據中國的具體實際,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哲學的普遍真理加以選擇和利用,在中國社會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不斷解決新問題,新矛盾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科學的理論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第二,以西方的哲學思想為基礎,中國的古典文化為基礎,二者相結合也就成就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西方哲學只有與中國思想文化相融合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為中國人民所接受,才能夠體現民族特性和中國特色。每一個民族對外來的思想和文化都有著固有的思維方式和理論認知,這意味著對于任何一種外來思想的認識,都有著其特定的理解方式和接受程度。因此,對于外來文化的進入,我們要有清晰的判斷,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任意接收。
第三,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表現出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具體表現,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在各國能夠創新和發展的條件。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貢獻是把唯物主義貫徹到歷史領域,創立了科學的唯物史觀,由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延伸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提出了人類社會的最終目標是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獲得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這一觀點同中國古代所宣揚的“大同社會”從根本上來說是一致的。
中國傳統哲學中所存在的樸素唯物主義也是中國人民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并把它中國化的一個契機。早在殷商時期,陰陽五行的說法就包含了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唯物論與辯證法的思想是一致的。
民本思想與歷史唯物主義中群眾觀點的結合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發展。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雖然存在于嚴格的等級劃分中,具有階級性和局限性,但卻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的發展規律,這種民本思想同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非常相似,有助于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要剔除其封建性的腐朽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科學性的精華。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發展道路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時俱進,在不斷摸索中曲折前進的,是不斷同中國具體國情相適應的過程,也是不斷體現中國文化思想的過程。正如恩格斯所講:“我們的目的就是不斷地加強對于發展理論的提升與加強。”要提升和加強發展理論就需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解決新矛盾新問題,進入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歷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而不懈奮斗。
[ 參 考 文 獻 ]
[1]劉映霞.遵義師范學院馬列主義學院副教授.試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發展道路[EB/OL].人民網,2013.4.
[2]劉麗.淺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現狀[J].大家雜志,2012(10).
[3]莊友剛.傳統文化心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影響[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0.9.
[4]孫偉平,張羽佳.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思考[J].哲學研究,2006(6).
[5]安啟念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