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義涵 羅櫻嶠 吳 彬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人文與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大學生作為消費需求旺盛的特殊群體,近年來越發引起消費行業的注意,眾多校園貸由此產生。據教育部統計,全國目前共有近2700萬在校大學生,龐大的人口基數造就了大學生消費金融市場千億級的消費規模。同時,隨著互聯網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規模呈增長趨勢。
據統計,2016年校園貸平臺已達170家,而截至2017年6月,整個互聯網金融平臺方面僅剩31家校園貸平臺專注于校園貸業務。不到兩年時間,校園貸熱潮急轉直下。究其原因,只要在于校園貸市場亂象叢生。大多數校園貸平臺,將校園市場當做了短期的“掘金地”,忽視風控體系的建立。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約80%的平臺沒有明確固定的分期每期手續費費率,48%的平臺欺騙隱瞞逾期費率以及逾期后果。大多數大學生并不清楚具體的還貸費用、逾期還款后果等。通過這些手段,平臺攫取了巨額利潤,大學生卻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在大多校園貸風控體系不到位的情況下,裸貸、親朋連帶、暴力催債等現象頻頻出現在公眾眼前。不良校園貸在近幾年猶如狂風過境快速侵蝕著校園信用貸款市場。
2016年,國務院、銀監會及六部委陸續發布了相關政策,對網絡借貸風險進行專項整治,明確建立校園貸的日常監測機制和實時預警機制。2017年5月,銀監會聯合多部委下發通知,正式暫停一切網貸機構向在校大學生開展校園貸業務,制定整改計劃,明確退出時間表。這一通知是為了保護大學生身心健康而鑄就的一道高墻,可是并沒有完全擋住危險。在政策和輿論的壓力下,大多數校園貸機構已陸續退出了校園信用貸款市場。至今,校園貸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還在繼續。據報道,盡管行政部門出臺了眾多“禁令”,不少網貸平臺仍在私自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各地因無力還款而離校、失蹤、自殺的大學生仍然大量存在。
首先,政策的貫徹落實不到位。2016-2017年,銀監會及各部委出臺了各種政策,對于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服務進行嚴格限制,但相關的懲戒措施仍未確定,一般的行政處罰已不足以震懾不良校園貸。通過確立懲戒制度,真正地將政策貫徹落實,才能盡可能地防止校園貸的惡性發展。
其次,大量校園貸平臺存在不當操作。為了吸引大學生進行網貸并獲得高額利潤,在搶占市場的過程中,很多平臺都具有貸款門檻低、申請手續簡單等特點,而忽視了核實信息、審核還款能力等步驟。風控體系的不完善,造成了高違約率和高逾期率。同時,故意隱瞞重要的貸款信息,如分期手續費費率、逾期費率,使大學生不能夠真正了解還款費用、逾期后果。
再次,大學生分期消費具有盲目性。大學生消費需求旺盛,對新事物好奇心強,加上心理還不夠成熟,容易出現沖動消費、攀比消費的情況。同時,大多數大學生仍缺乏社會經驗,難以辨別網絡借貸平臺的陷阱,他們并不知道一時沖動消費而進行的網絡借貸可能是一個無底洞。另一方面大學生實際支出項目多,而收入來源少,造成入不敷出或希望消費的額度高于自己的存款。許多大學生無法進行大額消費的一次性支出,申請信用卡的難度又大,為了購買高端電子產品、旅游、創業等等,最終選擇了快速而容易的分期消費。
一要建立更完善的監管體系。對不良校園貸進行嚴懲,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從制度的建設到具體的執行,相關部門要形成協同工作。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使網絡借貸產生新的運營模式,需要相關部門共同建立更完善的監管體系,能夠及時發現、及時預警、及時懲治。
二要引導銀行合理滿足大學生貸款需求。大學生消費金融市場確實存在且潛力巨大,大學生進行分期消費并沒有對錯,不良校園貸機構的誘導和隱瞞是造成惡性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大學生的消費需求和貸款需要應在合理范圍內獲得滿足。適應政策的要求,相關行政部門應積極引入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為大學生開發各種適合的金融產品,進行更好的風險防控。
三要加強大學生理智消費、計劃消費的意識。大學生基本上已滿18周歲,在精神和智力正常的情況下都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對自己負責。在必要而合理的情況下,選擇理性的合理消費,更有利于自身的發展。當然,大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仍需要學校、家長進行教育和引導,進行理財、金融等的教導。通過自我控制和外部學習,大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加強理智消費、計劃消費的意識。
[ 參 考 文 獻 ]
[1]陳威中.校園貸的發展與影響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3):118-120.
[2]黃志敏,熊緯光.“校園貸”類P2P平臺面臨的風險隱患及監管對策[J].福建檢察學院學報,2016(3):17-22.
[3]林燕霞,許再佳.關于“校園貸”亂象的背景分析及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