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春坤
曲阜市人民法院,山東 曲阜 273100
家事、鄰里糾紛中當事人長期在一起或者就近生活,彼此之間的生活軌跡存在大量的交織乃至重疊,如果矛盾得不到徹底解決,極易引發更為嚴重的后果,因家事、鄰里矛盾引發的各類刑事案件屢見不鮮。訴前調解程序,指案件當事人辦理立案前由法院專門調解人員對其矛盾糾紛進行調處,進而達成調解協議,案件未進入審判程序即告終結的程序。
(一)真正有效化解家事、鄰里糾紛,當事人在調解后握手言和,不需法院審判,更易于雙方接受,真正實現家庭和睦、鄰里團結的良好社會效果。
(二)節約司法資源,該類案件雖在登記立案之前,但已具備立案登記的各項要求,訴前調解避免了大量的案件涌入審判流程,減少了當事人的訴累,對減輕法院壓力也具積極作用。
(三)以家庭、鄰里為中心,輻射四周的法治宣傳效果。由于相鄰居民對于鄰里矛盾的熟悉,訴前調解可以達到以案說法的效果。
(四)為類似的案件化解提供有益的參考,調解成功的案件經過認真整理、歸檔,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件被梳理出來,為法院處理案件樹立了樣板典型。
(一)現行的調解制度之間的銜接存在問題
針對于家事、鄰里糾紛而言,司法調解和人民調解存在職能范圍交叉。人民調解是基于當事人自愿的原則,家事、鄰里糾紛當事人尋求人民調解委員會對其矛盾進行調解說和,對于調解不成無法達成協議的,當事人只能前往法院尋求司法救濟。由于兩種調解缺乏有效溝通機制,法院很少前往調解委員會調取調解記錄,而是再次對當事人開展調解工作,但對于矛盾異常尖銳的,也很難做通當事人的工作,不同機關對同一矛盾開展的兩次調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調解資源的浪費。[1]
(二)法律對家事、鄰里糾紛訴前調解規定不明確,當事人對訴前調解了解不清,存在認識誤區
《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該條文明確了司法調解應遵循自愿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家事、鄰里糾紛當事人的矛盾無法調和方才訴至法院,當事人出于置氣的原因拒絕接受調解,或者被動接受訴前調解,認為只是走過場,內心抗拒或者忽視訴前調解的重要性,導致效果減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三)法院人員不足導致訴前調解程序效果減弱
自實行立案登記制以來,法院受理的各類家事、鄰里案件數量激增,部分案件需現場實地查看涉案不動產、耕地乃至道路等,才能初步了解相關事實,為開展調解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在當前員額制的情況下,負責訴前調解的員額法官數量不多,難以對海量的糾紛進行逐一審查,往往只能針對案卷中的起訴狀及證據材料進行粗粗了解,難以知悉雙方當事人的矛盾根源,訴前調解的力度和深度均不能達到徹底化解家事、鄰里糾紛矛盾的目的。
(四)訴調對接環節存在欠缺
訴前調解與立案后具體案件承辦人分為不同的法官,訴前調解在檔案管理上并無硬性要求,在調解過程中的大量工作無法通過紙質、電子方式加以保存,調解過程無法為立案后審理程序提供有益參考,辦案法官在審判階段對該類糾紛重新進行審查,造成了司法資源的浪費。
(一)進一步完善民事訴訟法中關于訴前調解的相關規定
制定專門的司法調解規定,將訴前調解作為該類案件的強制性必經程序,同時規定相應的調解期限,只有在經過訴前調解達不成相關協議,并經依法做出調解不成意見書的案件,方可進入立案程序。
(二)明確規定訴前調解必須具備一定要式形式
涉及家事、鄰里糾紛的當事人前來法院立案時,法官在進行訴前調解時應當進行備案建檔,本著在訴前調解階段化解糾紛的目的,詳細記錄當事人的信息、案由、相關證據,在調解過程中,確有必要前往現場的,盡量保留錄音錄像材料,并將調查的事實加以記錄。訴前調解成功的,單獨整理成卷并歸檔,并計入法官辦案數量;調解不成的,將訴前調解的有關材料與立案材料一并轉交給審判階段,方便承辦法官了解案情,為審判的順利推進提供助力。
(三)擴充訴前調解人員力量
參與訴前調解程序的主體,不應局限于法官,更應廣泛吸收社會力量參與案件的調解工作,由一名法官和兩名以上的具有相關基層矛盾化解經驗的人民陪審員以及一定數量的助理、書記員參與到訴前調解之中。
(四)建立多元訴調對接機制
在強化司法調解的基礎上,注重與人民調解等實現機制上的對接,構建訴調聯動平臺,探索建立涵蓋法院、公安、司法、城建、群眾自治組織等部門的多元糾紛快速聯動機制,[2]案件信息第一時間可以分流到訴調聯動平臺,通知相關成員單位和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派員共同調處。
[ 參 考 文 獻 ]
[1]江偉.民事訴訟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上海高院、司法局、法學會.糾紛解決——多元調解的方法與策略[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