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姍姍
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食品安全問題開始頻繁進入公眾視野并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由于食品安全與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關,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必然會對人民的安全狀況乃至社會穩定造成重大威脅,使用刑法規制應對這種嚴重威脅成為現代社會的必然選擇①。現如今,我國食品安全犯罪日益猖獗,食品安全形勢日趨嚴峻,現行刑法規制已力不從心,我們有必要對其現狀進行檢視,從中發現其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路徑對其進行相應的完善。
目前我國是以刑法典、刑法修正案、食品安全類司法解釋共同組成了食品安全刑法規制體系。
1979年我國頒布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該刑法典沒有規定與食品安全有關的犯罪。但是當時已出現勾兌毒酒之類的案件,實踐中常常按照性質相似的“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來處理。
1997年我國頒布了新修訂的刑法典,專門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這一節中規定了與食品安全直接相關的第143條“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罪”和第144條“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2011年頒布的《刑法修正案(八)》對食品安全類犯罪作了進一步的細化完善。
1、將143條的“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罪”改為“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主要是鑒于2009年頒布的《食品安全法》將“食品衛生標準”改為“食品安全標準”取代了原來的《食品衛生法》,刑法應當與其銜接,使兩法達成一致的定罪判斷標準。
2、取消了143條“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的單處罰金刑,刪掉了刑法144條規定的判處拘役和單處罰金這兩項規定,采取無上限罰金數額,加大了打擊力度。
3、在原有刑罰規定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彈性化的標準,例如“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等,擴大了加重刑罰的適用范圍。
4、增加“食品監管瀆職罪”這一新罪名。1997年新刑法第397條對玩忽職守罪與濫用職權罪作了一般性規定,新增加的食品監管瀆職罪比其法定刑高,加重了對食品監管人員的處罰。
2001年頒布了《關于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了食品安全犯罪的認定標準。
2002年頒布了《關于辦理非法生產、銷售、使用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水中使用的藥品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動物養殖類犯罪作了進一步細化的規定。
2013年頒布了《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針對新型食品安全類犯罪的罪狀內容作了進一步細化的規定。
現實生活中,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重,食品安全犯罪頻頻發生,但是中國現行的食品安全刑事規制卻不盡人意。
現行刑法關于食品安全類犯罪只規定了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安全罪,《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食品監管瀆職罪。其只是對食品安全犯罪的生產者和銷售者還有監管人員進行了懲罰,沒有將運輸者、提供者等其他犯罪人員納入規范體系,對原料種植、養殖、加工、包裝等環節也沒有相應的規制。刑法對其打擊范圍不夠全面,相關人員易有機可乘,很難從根本上消除食品安全問題的隱患。
其一,我國《食品安全法》設置的行政罰款與刑法罰金刑標準沒有統一。行政罰款以貨值金額為標準而刑法罰金刑的標準是銷售金額,導致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無法有效銜接。
其二,我國《食品安全法》對違法的食品經營者設置了從業資格的限制,但我國刑法沒有設置資格刑與之銜接。
食品安全是由多個部門聯合監管,頻頻爆發的食品安全事故恰恰說明了食品安全監管機構責任缺失,才讓有問題的食品能夠順利進入市場危害人民大眾的身心健康。《食品安全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更應該對政府的監管責任加以重視,統一監管職責,細化部門職權,設置失職人員問責制,以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②。現實中刑法對監管人員失職的責任制度并不明確,起不到很好的震懾作用,這也是中國食品安全犯罪屢屢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想通過刑法規制各種嚴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就應當適當擴大食品安全犯罪的打擊范圍,對危害食品安全行為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刑法規制。首先,因食品原材料對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應該重點打擊食品原材料的生產銷售。其次,鑒于運輸和儲存有安全問題的食品原材料對危害行為的擴大性,建議增設運輸和儲存類罪名。最后,考慮到持有不符合安全標準和有毒有害食品對食品安全犯罪的促進作用,應該增設持有類食品安全罪罪名。
一方面,考慮到食品安全犯罪所具有的經濟屬性,必須充分發揮罰金刑的作用,增大相應犯罪行為的經濟成本和風險,才能使刑法規制從經濟根源上對食品安全犯罪行為起到相應的遏制作用③。首先,用實際損害代替銷售金額作為罰金刑的基準,因為犯罪造成的實際損失同其銷售金額沒有必然的聯系。其次,加大罰金刑的處罰力度,建議由現行的50%以上兩倍以下罰金改為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
另一方面,增設食品安全犯罪資格刑。對一些不法的生產者、銷售者、經營者等進一步推進剝奪生產經營許可資格、禁止生產經營、禁止從業的規定設置,為打擊食品安全犯罪提供充分有效的保障。
食品安全犯罪作為經濟型犯罪的一種,除了運用罰金刑、資格刑進行懲治外,還應該完善社會監督體系,達到預防食品安全犯罪的目的④。雖然對監管人員的失職在《刑法修正案(八)》中進行了規制,但實踐中起到的作用卻微乎其微。現實中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依舊每天都在上演,因此需要進一步明確安全監管職責,使刑法不僅能夠預防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同時還能對監管人員的職責起到監督作用,要求相關監管人員恪盡職守,努力提高監管水平,積極主動地履行自己的職責,才能確保從源頭處打擊控制食品安全犯罪。
中國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規制的路程任重而道遠,我們應該不斷為之付出努力,不斷深化對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規制的研究,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規制制度,更好的預防及懲罰食品安全犯罪行為,有效的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發展,維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 注 釋 ]
①譚雅穎.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規制的審視與完善[J].食品與機械,2015,31(6):270-272.
②李立眾.刑法一本通(第八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457.
③楊振發.新加坡食品安全刑法保護制度對我國的啟示[J].食品工業科技,2015,36(4):28-30.
④王牧.中國犯罪對策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37-243.
[ 參 考 文 獻 ]
[1]譚雅穎.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規制的審視與完善[J].食品與機械,2015,31(6):270-272.
[2]李立眾.刑法一本通(第八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457.
[3]楊振發.新加坡食品安全刑法保護制度對我國的啟示[J].食品工業科技,2015,36(4):28-30.
[4]王牧.中國犯罪對策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37-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