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婧
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總論:中國法學界對于人權的呼聲并不高。“人權”一詞由西方傳入中國,但是該詞在古代中國早已有所體現,古代中國人權一詞常常與尊嚴緊密相連,不同的地方在于,西方的人權觀念自產生之日起就在發展與深入,從倫理自然法到經驗價值法再到情感倫理學,直至法律社會學,但是反觀中國,人權觀念從進入到新中國才逐漸深入人心。那么,如何將西方優秀人權觀念注入到我國的法學領域之中就成了考驗。本書從自然法理論的演進著手,系統的論述了西方主流人權觀在社會中的一系列的優與劣。
斯多葛派的倫理自然法具有以下特點,其一自然法包含的普遍理性概念旨在論證“人生而平等”,但這一平等過于絕對,在一些案件中平等是必要的,但卻不是絕對的。①其二普遍平等。他拒絕承認奴隸制的任何道義力量,承認每個人都具有平等的權利,這一點對于世界法律條文做出良性引導。②其三人道主義精神的自由與尊嚴。③古希臘時期的許多流派的宗教色彩都會產生不合理性,因為宗教的約束難以實現個人的升華。其四,法律的思想的淵源。這一特點給中國的司法判例提供了理論基礎,現今,我國民法總則中已將習慣作為法源。
休謨思維縝密且具有邏輯性,他認為這些自然法學家對數學邏輯領域,經驗科學領域和人類行為領域這三大領域不了解,導致很多自然法學家對因果關系缺乏邏輯性。④
而休謨將邏輯,事實和價值三者區分開,摧毀了自然法的合理性,他認為自然法學派不能單純劃分,他提倡用靈活的方式來替換理論自然法。休謨的經驗價值論說明很多事件的發生是一果多因的,不能簡單的看待事件,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
“我什么都感覺到,卻什么也看不清”是對盧梭思想的一句話概括⑤。
盧梭有一個理想國,這個國是一個大同社會,整個國家就是道德,他以公眾利益為準線,這是一種相比較較為公平的辦法。而這一觀念,已經根植于我國的法學領域,也,根植于我們中國公民每一個人的內心。
但盧梭還是受到了時代局限與個人情感的支配,但卻給我們后世提供了一個大同社會的藍本和一個理論的指向標。
《論法的精神》中的理論具有科學性與邏輯性。他的理論成果首先在承認萬物的公道之法的基礎之上,來論證法的精神,⑥他同樣不認可絕對的自然理性運用于社會。他認為不需要所有的國家運用一種法律,法律應順應該國歷史潮流,照搬其他國家的法律是行不通的,必須有自己特色的一套法律制度。
對照這一理論,近代中國受到英美日三國法律思潮的沖擊,在立法領域造成了四不像,提醒我們在今后的立法中,應考慮現實生活,將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發揚光大。
如果說孟德斯鳩發現了法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的話,那么伯克則善于從一個事件中去發掘制度變遷對于法學的影響。
伯克認為法國大革命動搖了國之根本,他認為舊的制度應該辯證的去看待。⑦伯克的思想精髓就在于“觀”字,他認為,真正自然的東西是傳統和習俗,伯克十分贊同于根植于歷史,生長于文化,適應自身環境的制度,這是不可替換的。
伯克的這一理論,對我國法學研究有很大的啟示,我們國家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與厚重的歷史,地大物博,我們的制度是國之根本,就像伯克所說,革命不能一蹴而就,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自己的法學領域開辟出自己的一條路,既吸收西方優秀法學思想的精髓,又要兼顧到東方多年文化的積淀,只有如此,我們國家的法學研究才能更進一步。
[ 注 釋 ]
①申建林.自然法理論的演進:西方主流人權觀探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47-62.
②同上.
③同上.
④申建林.自然法理論的演進:西方主流人權觀探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56.
⑤申建林.自然法理論的演進:西方主流人權觀探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60.
⑥申建林.自然法理論的演進:西方主流人權觀探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65.
⑦同上.
[ 參 考 文 獻 ]
[1]盧梭.論科學與藝術[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20.
[2]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2.
[3]伯克.法國革命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