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澗麗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0
憲法與法律都平等地將新聞自由權與隱私權賦予所有的公民,但隨著新聞行業的發展日益發達,人們的隱私權保護意識也日漸增強,新聞媒介在行使新聞自由權的同時也會不知不覺地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尤其是隱私權,其二者的沖突也俞為明顯與突出。而為如何解決二者之間的沖突,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新聞自由權,也稱新聞自由。關于“新聞自由”一詞的定義,在我國新聞學術界中也有較多的討論,而在國際上,“新聞自由”也沒有統一的定義。“新聞自由”在英文版的各國憲法和憲法性文件以及聯合國歷屆會議和科教文組織資料庫中,其英文表達一般歸納為有三種表達,即free press、press freedom和freedom of the press。這三種英文表達的含義相同,只是根據不同行文的語法需要而呈現出不同狀態。
即使國際與新聞學界對“新聞自由”均無統一定義,但是其對“新聞自由”的論述中均包括采訪自由、傳遞自由、出版自由等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①由此可見,在法律層面上,新聞自由是憲法規定的公民言論、出版自由在新聞活動中的體現,是公民在新聞傳播領域內依法享有和實現的言論和出版自由。
對于隱私權的定義,國外理論中有“信息說”,認為隱私權所保護的是個人信息;有“接觸說”,認為隱私權是指個人有權控制他人對其接觸行為;有“綜合說”,其認為“隱私權是個人對其私人領域的一種控制狀態,包括是否允許他人對其進行親密的接觸(包括個人信息的接觸)的決定和他對自己私人事務的決定。”②而國內學者的分歧主要在于兩方面:(1)隱私權的主體問題。多數人認為隱私權的主體僅限于公民,而少數人則認為隱私權的主體不僅包括公民還應包括法人。③有人認為隱私權的主體僅包括生存的公民而不包括死者,也有人主張隱私權的主體不僅包括生存的公民還包括死者。④(2)隱私權的內容問題。基于對隱私權內容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我國學者對隱私權的內容問題主要有三種觀點:①“信息說”,即僅保護不愿公開的私人信息;②“信息安寧說”,主張保護私人信息安全和私人生活免于外界的打擾,保證私人私密空間的安寧;③“信息+安寧+決定說”,認為隱私權內容的范圍包括保護私人信息、私人生活以及個人私事決定。⑤
基于大多數人對隱私權內容的普遍理解,以及我國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和較為普遍接受的理論,我們認為,隱私權是指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和個人生活安寧依法受保護而不被他人非法侵犯、搜集、利用和公開等的一種人格權。
任何自由和權利都不可能是絕對自由和絕對權利,它必定會受到限制與制約,同樣,新聞自由權也會受到其他權利的限制和自身義務的制約。而我國憲法第51條的規定則表明,社會公民在行使新聞自由權的同時應尊重他人的正當權利,不得損害他人的合法民事權益。隱私權是一項獨立的人格權,新聞自由權必然應受到隱私權的制約。而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如果社會與法律不對新聞自由權進行一定的制約,對隱私權加以法律的保護,那么新聞自由權必然會被無盡地濫用,公民的隱私權自然就會面臨著被毫無顧忌揭露的危險境地。
隱私權更側重于維護個人利益,而新聞自由旨在實現人們的知情權,使公民可以了解社會中的廣泛信息,監督政府行為,揭露和批評社會中一些不良的現象,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對于隱私權和新聞自由權而言,屬于法律允許保護范圍內的個人利益應受尊重,隱私權應受保護,而若新聞媒介披露的個人信息與社會公共利益相聯系,則該個人信息就不應稱為“隱私”,在這種情況下則應該優先維護新聞自由當下所代表的社會公共利益。新聞媒體和社會大眾在行使新聞自由的權利時,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其在對違法犯罪行為或者有關國家政治生活進行報道時,對于其中所涉及到的個人信息,如果與社會公共利益緊密聯系,已然脫離了個人色彩,則不能成為隱私。
公民作為社會主體,有權對國家公職人員尤其是高級官員的一些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因為作為國家的高級官員,則意味著他們的個人基本信息等都應受人們關注與監督,如果對其私生活予以全面保護,那么普通公民將無法行使對社會生活尤其是社會生活的政治方面的知情權與監督權,也無法促進政府的合法、廉潔及高效的工作。因此,可以有以下幾種情況對國家公職人員的隱私所受保護進行制約:①公開檢驗個人道德方面;②財產狀況之公開;③在公共場所進行公務活動時,應接受公民的關注與監督等。通過限制或者不予以全面保護國家公職人員的隱私權,公民行使新聞自由的權利來揭露某些官員的不端行為,促使公職人員以良好的個人品質品德、良好的廉政行為而成為社會的表率。
所謂的公眾人物,就是指在社會中受大眾關注、廣為人知的社會成員。公眾人物分為自愿的公眾人物和非自愿的公眾人物。自愿的公眾人物是指以直接追求大眾關注為目的或放任自己成為大眾關注對象并在客觀上成為了公眾人物的人。如影視明星、歌星以及前文所訴的國家高級官員等等。非自愿的公眾人物則是指并非出于主觀上的尋求或者自我放任,而是依附于重大新聞的發生,通過新聞媒介的傳播而成為社會公眾所關注的對象。
對于自愿的公眾人物而言,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擴大社會大眾對其知曉的范圍是自己獲得利益的關鍵;另一方面,社會大眾對公眾人物的各方面都有著濃厚的興趣,甚至渴望得到公眾人物更多的私人信息,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或其他心理。新聞媒介為了滿足社會大眾想要更加了解公眾人物各種信息的需求,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則必然會更加注意對公眾人物的追蹤和報道。基于此點,新聞自由權與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必然會出現價值與利益的矛盾,形成沖突。
而非自愿的公眾人物,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其成為社會關注的公眾人物并非出于主觀追求,所以其地位有可能會發生變化。第一,他可以從所發生的重大新聞中退出,不再通過新聞媒介出現在社會大眾面前,從而不再成為社會大眾的焦點。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個人信息將不再與大眾的合理興趣追求有關,亦不再受大眾的關注,那么他的個人隱私法律應該給予保護。第二,他也可以通過某個重大新聞而追求更大的知名度,獲取更多的社會關注度。基于這種情況,他已然由非自愿的公眾人物轉為自愿的公眾人物,那其隱私權也就自然受到限制。
在什么范圍內保護公民隱私,公民哪些信息屬于隱私權保護范圍,哪些方面公民可以行使新聞自由權,怎樣劃分公私領域的分界線,是解決新聞自由權與隱私權之間沖突的首要問題。國家公職人員、社會公眾人物和普通公民的隱私權受法律保護的范圍不同,國家公職人員從事與國家政治生活相關的事務,因此其隱私權所受保護的范圍是最小的。而社會公眾人物相對于國家公職人員而言,由于他們并非從事政治,故其隱私權所受保護的范圍應大一些。即使公眾人物不從事政治,但是因其通過新聞媒介在社會中獲得知名度,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對象,所以對公眾人物的隱私權進行一定的限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普通公民的隱私權受法律保護的范圍是最大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個人信息都是隱私權所保護的范圍,此時隱私權所保護的內容應該僅僅指那些不涉及公共利益、與大眾合理興趣無關的個人信息與事務。
1、制定《民法典》,完善對隱私權的保護
在我國的民法通則公布前,我國的民法研究雖然也是較為活躍,但關注的問題只集中于民法的調整對象及民法與經濟法的關系等方面,而對隱私權的研究相當關注較少。這種理論研究的滯后性,必然會影響到民事立法對隱私權的保護。鑒于此,我們應該在民法領域內構建更為完善的隱私權保護制度―制定《民法典》,以實現憲法中的有關原則性規定:①將公民的人格尊嚴與公民、法人的名譽權區分開,確認人格尊嚴的法律保護為一般性原則;②對公民的人格權(包括隱私權)分別進行列舉和規定,例如“公民的隱私權是指公民的個人信息和個人生活安寧依法受保護的權利”等;③明確規范侵害公民隱私權的民事責任法律法規,如賠禮道歉或者經濟補償等等。
2、完善其他法律法規對隱私權的保護
除了完善民法通則對隱私權的保護之外,還應該在其他的法律法規中完善對隱私權的保護。如①根據隱私所受保護的內容,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維護個人信息不受非法公開和利用;②制定與行業相對應的職業道德法律,尤其是一些涉及或者可能涉及個人隱私的行業,更應注重加強行業道德規范,保護顧客的隱私;③明確工作場所的隱私權保護,規范攝像頭的使用規則等等。
我國目前雖然已經建立了初步的新聞法律體系,但是這個新聞法律體系對新聞自由的保護力度是比較薄弱的,缺乏詳細的、可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遺憾的是,我國曾形成三個新聞法草案,但時至今日都沒有正式付諸國家最高立法機關表決。
由于缺乏新聞法的保障,我國的新聞媒體及其工作人員往往難以維護自身的人身安全權和正當監督權。新聞法的制定會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和公共利益,它不僅僅可以規范與保障新聞自由,明確新聞單位與新聞工作者各自的權力和義務,確定國家對新聞行業的監督和管理等,同時也可以規定保護公民隱私權內容的范圍,并劃定新聞自由與公民隱私權之間的界限。因此,全面建設新聞自由權的法律體系成為了我們解決新聞自由權與隱私權沖突的重要方法與途徑。
[ 注 釋 ]
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匯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匯編:200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2.
②王利民,楊立新主編.人格權與新聞侵權[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5:409-410.
③金立琪,等編.民法教程[M].北京:百家出版社出版,第146頁.
④王利民,楊立新主編.人格權與新聞侵權[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1995:412.
⑤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群眾出版社出版,19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