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園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0
2015年年末,“掏鳥窩被判十年半”的駭人新聞一經報道就引起了廣泛熱議。該報道篇幅不足六百,甚不起眼,標題的名稱為“掏鳥16只,獲刑10年半”。通篇讀來,不過是無知少年在家門口抓幾只鳥,就要被關上十年。
2014年7月14日左右,閆某與王某在輝縣市高莊鄉土樓村一樹林內獵捕燕隼12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隨后,兩人將抓獲的燕隼分多次轉賣出去。當年7月24日,閆某與王某再次于輝縣市高莊鄉土樓村樹林內獵捕瀕危動物,抓獲燕隼2只及隼形目隼科動物2只。閆某還實施了收購瀕危動物的行為,于當年7月26日在網上收購了一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鳳頭鷹。閆某在出售、收購上述動物時,均標明了動物的種類、受保護的等級。從客觀方面分析,閆某實施了獵捕、收購瀕危動物的行為,符合《中國人民共和國刑法》第第三百四十一條關于“非法獵捕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的規定;主觀上,閆某明知捕獲、收購動物的種類,仍然多次進行抓捕、倒賣燕隼,存在犯罪故意;同時不存在正當防衛、被害人承諾等阻卻事由。綜上,閆某的行為構成了非法獵捕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和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關于量刑方面,閆某的情形符合《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對“情節嚴重”的規定,相關司法解釋也作出了進一步的解釋。據此,法院的定罪量刑合法合理,并不存在枉法裁判的情形。
再度審視引發輿論之爭的那篇報道,混淆了“非法獵捕”與“掏鳥窩”的概念,將與閆某共同犯罪的農民王某硬說成是大學生,把閆某兩人專門去“樹林里”抓燕隼說成是“在家門口”掏鳥窩,甚至是裁剪審判結果,張口就說“掏鳥窩判了十年”。新聞報道最重要的,就是簡明扼要地說明事實。但是因為追求銷量、表達個人情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文字描述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差異。這篇報道標題醒目,字里行間透著對大學生的同情,極易引發讀者的共鳴。歪曲事實的報道自然會對公眾的認識產生誤導,進而左右輿論,中傷司法。從民眾對該案件的關切程度不難看出,人們的維護權利、參與公共管理的意識十分強烈,輿論監督成為人們實現上述權能的重要途徑。協調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的關系、平衡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的矛盾沖突,成為當代法治社會的重要話題。
現代社會,無處不在的媒體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也延伸到輿論對司法的監督這一領域。即使在審判活動中法官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也需要對外公開,接受輿論的監督和檢驗。司法權作為國家三權中的唯一一個可以直接合法剝奪公民生命的權利,更加需要接受社會輿論的監督。
輿論對司法的監督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需要有輿論監督為司法獨立提供外部保障,阻斷外部權力對司法獨立的不當干擾;另一方面是對司法內部的監督,勿庸置疑,部分法律工作者專業理論掌握不牢、工作態度懈怠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存在,正是需要公眾的監督,以督促法官提高業務能力,同時有效的阻止法官濫用職權,維護司法公正。輿論對司法活動的報道不僅可以增強司法權威,而且由此所引導的輿論可以監督司法行為,有利于促進法律和道德的交匯。首先,社會輿論的監督有利于構建司法權威。在現行法制環境下,司法部門擁有較強的自由裁量權,加之貪腐的社會不正之風各路滲透,決定了輿論監督的必要性,尤其是在自媒體這種便捷、迅速的平臺,更容易實現司法機關樹立司法權威。其次,司法權威是司法公正的保證,它是指司法機關通過公正司法活動嚴格執行憲法和法律,形成命令和服從關系,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司法應該受到絕對的尊重。另外,輿論監督需要司法公正來加以完善。一方面來說,輿論監督相對于司法權來說,相對弱勢,因為輿論監督尚未成為法定的監督方式,沒有國家強制力的保障;另一方面,社會輿論與司法存在諸多矛盾,需要通過立法的方式制定規則,以期解決現有沖突。
輿論監督如果不能得到規范,那它不僅不能促進司法公正的實現,反而會阻礙其實現,掏鳥窩案就是很好的例證。社會輿論作為公眾的意見,其本身就具有公開性、廣泛性、及時性等特點,這些特點與司法公正中司法獨立的要求截然相反,司法獨立天然的排斥外界因素的干擾,并同時具有強制性和專業性。
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的矛盾關系主要產生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價值取向上,輿論監督多以道德標準審時度勢,而司法機關則是從法律的層面分析案件;第二、在社會角色的扮演上,輿論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比如新聞媒體的報道導向、社會熱點問題的影響等,而司法機關具有很強的中立性;第三、在運行規律上,司法遵循不告不理原則,具有被動性,而社會輿論的傳播活動具有主觀能動性。
輿論對司法的過度干涉,會阻礙司法公正的實現。首先,審判活動需要獨立進行,法官在裁量時應客觀、中立,不能收到來自外界的因素的干擾。當然,這里的隔離僅僅是與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各種指令、輿論動搖內心,對案件的審判造成陷入為主的錯誤認識,而不是指閉門造車、司法獨斷。其次,法治社會所追求的公正絕不是僅僅結果上的公正,更是要追求程序至上,保障程序的公正。法官根據查明的案件事實索引法律規則來定奪是非曲折,需要通過公正、合理的程序予以實現。如果輿論過早介入案件的審判,不僅會造成司法的權威蕩然無存、司法程序形同虛設,還會影響案件當事人的權利。再次,部分刊物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不惜犧牲真相信口雌黃。如果這類報道的內容牽涉司法,會使公民喪失對司法的信心,對司法機關無疑是種惡意中傷。最后,在中國國情之下,群情激憤的力量往往會大于理性的思考,再加上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肆意夸大、甚至捏造事實,這也為司法機關客觀、審慎地評判案件帶來了較大的困難。正如這次的“掏鳥窩案件”,夸大的報道激起了民憤。但在該報道出現之前,審判已經終結并且進入了執行階段,審判結果、程序均符合法律規定。若是沒有網民利用自媒體作出迅速的反應,“自愈式”地找出應對虛假報道的信息,恐怕司法機關又要在輿論的威逼下陷入窘境。
我們不難發現,一方面是輿論監督為了保證司法的公正性,自主對司法進行干預、報道,另一方面則是司法為了客觀公平,排斥外界的干擾。這種現象特別是在中國司法權威尚未得到社會普遍認同的時候,更為突出。因為公眾不相信、不理解司法機關,對它充滿懷疑和疑惑,而司法機關對于公眾的質疑聲,明知不合法理有時卻無可奈何,在這種情況下,一旦輿論失去控制,由于它對專業的司法領域不勝知曉,容易突破監督的底線轉化成干涉,就變成了“媒體審判”。
司法活動需要社會輿論的監督,同時輿論監督有利于促進司法公正,進而構建司法權威,司法公正保駕護航;另外,司法公正也促進輿論監督體系的完善,如此循環往復。但是,輿論監督權不能肆意擴張,監督也不能毫無底線,輿論監督必須在科學的體系內運行,才能對司法公正起到促進作用,保證兩者的平衡需要營造合理的環境。
最高法院于2000年6月宣布建立裁判文書公布制度,要求各級法院逐步做到將所有裁判文書向社會公布,方便公眾查閱,是主動配合輿論監督而衍生出的一種措施。但就現狀而言,類似的法律平臺用戶體驗并不是太好,查閱文書不是太便利,受眾基本是法律從業人員。搜素引擎反應出網站設計者的邏輯思維,網上公開文書本著接受社會監督的出發點卻為查閱資料的人設置了門檻,并不合理。為滿足公眾和新聞媒體對司法知情的權利,應當進一步完善文書公開制度,尋求更易獲得的方式將文書公開于眾。
為了加強司法機關與新聞媒體的溝通和聯系、避免雙方沖突,新聞發言人制度應運而生。目前這項制度只在中級以上的法院踐行。司法實踐中基層法院接受案件最多,面臨的質疑的可能性更大,而僅僅在中級以上的法院設置新聞發言人遠遠不夠。為了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樹立司法權威,應當盡快健全法院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大學生掏鳥窩案”如若在事件最初發酵的時候,就有新聞發言人正面回答公眾的疑慮,后續的鬧劇也不會發生。如果能設置新聞發言人,適時公布案件的審判情況,并在案件審結后進行釋法,既使審判工作接受了監督,也防止公眾好奇心的干擾。
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的影響越來越大,為了促成司法公正的實現,社會輿論在監督司法的時候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尊重司法權威的前提下,進行冷靜客觀的評價,以期避免出現類似“大學生掏鳥窩案”的輿論鬧劇。同時,司法機關也應該對社會輿論秉持透明公開的積極作風,正面回應公眾質疑,從專業的角度釋法說理,這樣才能在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的同時,保障公民的言論自由等基本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