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帆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人民檢察院,江蘇 淮安 223300
食品安全涉及千家萬戶,近年來,隨著現代物流業的蓬勃發展,食品產業鏈不斷向下延伸,大量食品小作坊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城鄉周邊,便利了群眾生活的同時,亦引發了諸如“注膠蝦”“問題奶”等各類食品安全問題。以江蘇省一基層人民檢察院辦理食品安全類犯罪案件為視角,2016年以來,淮安市淮陰區人民檢察院共辦理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食品安全類犯罪案件9件16人。辦案中發現,事前缺乏引導、事中缺乏檢查、全程缺乏監督,不法分子在生產、銷售食品過程中隨意添加有毒、有害物質,嚴重危及到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亟需引起重視。
食品產業具有“多、小、散”等特點,食品質量監管部門囿于人少監督面大,雖然開展食品安全知識、法律宣傳等工作,但覆蓋廣度、深度以及通俗性、針對性上仍顯不足,一些食品生產、銷售者食品安全專業知識一知半解,還有少數從業人員雖然了解相關專業知識,但卻缺乏法律、道德意識,利益驅使下,故意違反食品安全法律。①如該院辦理的郭某某、單某某、卞某某等涉嫌非法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中,犯罪嫌疑人郭某某明知巴西是瘋牛病重災區,國家明令禁止加工、銷售巴西牛肚等牛副產品,在利益驅使下,仍從鄭州等地購進未經國家檢驗檢疫的巴西冷凍牛肚、牛百葉等牛副產品,批發銷售到江蘇各地,僅在淮安一地就銷售價值1200余萬元300余噸巴西牛肚等牛副產品。菜場商販單某某、卞某某等10余名涉案人員明知販賣上述牛肉違法,仍大肆購入,甚至結成“同盟”,掩飾、隱瞞巴西牛肚的購入渠道,人均獲利10余萬元。
大量家庭式小作坊從事食品生產②,其中一些小作坊不具備保證食品安全的生產加工車間,生活區與生產加工區、原輔材料與成品庫房混同,無專業生產設備、工藝設備和相關輔助設備,無污水處理設施及防蠅、防鼠、防蟲措施,衛生條件惡劣,生產環境污染嚴重。對這些小作坊,食品監督職能部門缺乏經常性檢查,沒有及時取締,致使其在食品中添加色素、氯化鈣等有害物質,向家禽注射抗生素、磺胺化學藥物等行為,造成巨大食品安全隱患。如該院辦理的李某某涉嫌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罪一案中,李某某租用民房開設食品生產作坊,既未辦理營業執照、食品衛生許可證,其雇傭的從業人員也未持有健康證,僅用簡單的鍋、桶等工具對購進的雞爪、龍蝦等進行加工,未采取消毒措施。經司法鑒定,其生產的醬雞爪、小龍蝦、豬耳朵等熟食產品中亞硝酸鹽含量嚴重超標,且出現2名消費者中毒急診現象。
食品監管職能部門現場監督少,對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抽樣檢測頻率低、精度低,沒有發揮源頭防控作用③。如在該院辦理的倪某某涉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一案中,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長達四個月的時間里,倪某某以向桶裝80-90斤重的鴨血中添加幾滴甲醛等方式生產“鴨血”,非法銷售此類“毒”鴨血3萬余斤,其違法犯罪行為系消費者舉報,不是通過執法監督發現,反映出食品監督管理部門監測上存在較大漏洞。
對此,檢察機關建議:一是加強宣傳,提高食品安全意識。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深入食品生產銷售作坊、企業等,走近群眾身邊,通過法律咨詢、專家現場講解、健康食品圖片展等多種方式,加強食品安全、法律道德等宣傳,尤其是要引導食品加工、銷售者誠信經營、合法致富,對社會大眾普及食品安全意識、維權、監督意識,營造共同關注、維護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圍;二是強化監管,做好市場綜治工作。從源頭上加強監管,對食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動態把關,定期對有關生產場所營業資質、衛生環境等展開地毯式排查,堅決取締無證、無照生產的“黑工廠”、“黑作坊”。強化對市場、超市等重點食品經營場所的常態化檢查,及時發現糾正違法經營行為;三是懲防結合,嚴打食品安全犯罪。加強公安、工商、質監等部門聯合執法的力度,及時移送危害食品安全刑事犯罪案件。檢察機關適時提前介入、引導偵查,依法從嚴從快打擊違法犯罪活動,保障群眾食品安全。
[ 注 釋 ]
①李惠.食品安全供應鏈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8(1).
②王瑛珊.小作坊食品生產安全監管研究[J].價值工程,2018(1).
③施雨竹.從“海底撈事件”淺析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及對策[J].中國高新區,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