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瑤
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物資分公司,四川 成都 610052
現階段,隨著社會水平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了法律對經營活動的重要支持作用,進而將防范法律風險作為自身管理發展的關鍵內容。據此,我們有必要對企業物資采購領域合同履行階段的法律風險及其防控進行分析研究。
第一,證據不全的風險。在實際的工作當中,一旦企業相關人員未秉持高度的風險防范意識,或缺乏相應的風控制度支持,將很可能導致合同資料的管理混亂,進而造成合同數據信息的大量缺失。此時,一旦合同雙方發生糾紛行為,企業將很難通過證據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第二,質量不對稱的風險。企業相關人員若將工作重點放置在物資選擇、供應商招標等等前期活動方面,而疏于對后期物資質量的審核驗收,將很可能出現實收貨物與合同標準不對稱的問題。此時,由于缺乏相應的驗收報告和審核信息,將使企業無法實現順利維權,進而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1]。
第三,不可抗力的風險。當合同一方履約行為遭遇不可預見、不可避免、不可應對的客觀因素(如地震、海嘯、火災、政策等)阻礙時,即會導致企業或供應商無法按期完成合同要求,甚至必須解除合同關系,進而造成極大的風險問題。
基于物資采購合同履行階段中法律風險隱患的多樣性和分散性,企業的法律風險防控體系也必須要實現制訂、履行、調整、終止等合同生命周期的全程化覆蓋。由此,圍繞物資采購合同履行階段法律風險構建的風險防控體系,必須要保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要具備高度的適用性,即體系成果必須與企業實際的經營管理方式相契合,并可對涉及企業物資采購活動的所有環節做出具體化約束。
第二,要具備高度的靈活性。眾所周知,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在運行結構、管理方式、經營規模、采購需求等多個方面都勢必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革,同時其在合同履行期間所面對的風險問題也將更加復雜多樣。此時,為了降低物資采購領域合同履行階段法律風險防控的難度,就必須要保證防控體系留有一定的提升余地和發展空間,從而實現風險防控工作與企業發展之間的動態平衡。
第三,要具備高度的系統性。企業經營是一個整體有序的生產系統,其內部的采購、倉儲、生產、財務等環節始終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結性。此時,一旦某一生產環節存在風險問題,將很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導致風險實現快速的擴散蔓延。所以,企業的法律風險防控體系必須要將企業的所有生產環節納入管理范圍當中,并積極強化各環節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和協同合作。同時,還要重視到企業各類生產要素之間的系統化結合,如員工素質、管理制度、經營方向、企業文化等。
首先,要做好合同材料的保存管理。為了避免資料不全、信息不對稱等情況引發的法律風險,企業相關人員在與物資供應商進行信函交流、會議討論、網絡傳真、電話通訊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對信息內容進行明確的記錄和保存,并標明信息活動涉及的人員、時間、地點、主題等。這樣以來,一旦雙方出現法律糾紛問題,可以為企業提供出完整的證據支持。
其次,要做好變化因素的規范處理。在物資采購活動的實際開展過程中,其所涉及到的采購數量、采購價格、采購時限等合同內容大多會隨著市場實際的波動情況而有所變化。此時,企業必須要將這一變化因素納入到合同內容當中,或及時補充相應的書面變更協議,以此為物資采購活動的安全性、規范性做出保障。
再次,要做好采購貨物的嚴格驗收。為了保證供應商實際的物資供給情況與合同標準相一致,企業必須要做好貨物的驗收工作,以此規避物資數量、質量、規格的不對稱風險。同時,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企業如發現物資存在質量問題,必須要在收貨后的兩年以內通知物資供應商,以免蒙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2]。
最后,要做好通知義務的及時履行。當企業或物資供應商因不可抗力原因必須解除合同,或滿足合同解除的法定條件且實施了解除行為以后,必須要及時向對方進行通知,并做好相應的書面證據記錄。以免因信息傳遞不力而導致對方仍然履行合同內容,最終造成風險和損失的進一步擴大。
在物資采購合同履行的過程當中,企業相關人員一定要秉持起高度的風險防范意識,并構建出相應的風控制度支持,從而將可能發生的物資質量不標準、合同證據缺乏等問題扼殺在“搖籃”當中,長期保證企業經營活動的安全性、經濟性和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