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磊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2
環境權的基本概念,通常來說,公民環境權的定義是公民享有現有的環境受到保護,并使其不受破壞,并且在某些特定環境下使其改善,同時在不被污染和破壞的環境中生存并享有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
如果從環境權的性質屬性上講,環境權當然應當被定義為一種法律上的權力,所以,法律界通常認為,環境權特指公民自身應有的在較好環境中工作及生活的權利。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將環境權簡要概括為:環境權是指特定的主體對環境資源所享有的法定權力。
1.環境權是一項基本人權
縱觀我國近幾十年來對于環境權的研究成果,和綜合分析國外環境權的各種理論,很容易得出:環境權作為一項基本的人權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贊同。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權與和平處處長卡雷爾.瓦薩克的三代人權觀點,環境權應當被劃入第三代人權之中。自20世紀50年代之后,人權的概念逐漸從個體性發展演變到集體性,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人權對于加強社會和國際合作提出了更高層次和水平的要求,在這一演變過程中所形成的人權,可以稱做是第三代人權,其典型代表便是發展權和環境權。
從環境權所具有的內涵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來講,環境權理所應當地被納入到人權之中,并成為人權的核心概念之一。環境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離開身邊的自然環境而繼續生存,因此自然環境以及自然環境的好壞便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2.環境權理應是一項法定權力
從字面意義以及概念上看,我們肯定想當然地已經將環境權作為了一種法定權力來看待,但是可能出乎我們意料的是,我國憲法以及相關法律均未明確將環境權寫入到法律當中,所以上述所提及的環境權均還不是我國公民的法定權力,所以在標題當中使用了“理應”二字。
但通過我們對于上述環境權相關內涵的解讀以及其所具有的人權性、公益性,我們不難發現,環境權理所應當地被寫入我國憲法以及相關的法律當中。
在2017年3月15日正式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九條中,卻明確地確立了“環境保護”原則是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這一原則也被稱之為“綠色原則”,但同時我們也應當意識到,這只是進行了原則性的規定,并沒有明確地將環境權寫入到民法總則當中。因此,我們應當意識到,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打破大陸法系傳統概念法學的禁錮,彈性地解釋法律,并結合具體的社會妥當性的目標,盡早地將環境權明確地寫入我國憲法及其他相關法律中。
環境法律關系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更是一種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國內以《環境保護法》為主的眾多法律所說明和實施的。而民事權利所調整的是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人身以及財產法律關系。
環境權的主體通常是:環境法律規定所確認和調整的權利享有者和義務承擔者,例如: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團體、國家、人類、甚至是后代人。因此,很容易理解,環境權的主體不是單一的。環境權的主體具有個體與集體復合、當代人與后代人復合的特點。而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指的是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自然人、法人。
關于環境權的主體存在著很多差異性的說法。例如我國注明學者蔡守秋就認為環境權的主體有:個人、單位、國家、人類、自然體。但是在對環境權的基本和核心主體方面,專家都保持了一致的建議,都認為公民和個人才是關鍵所在。因此,文章中所提交到的自然人的環境權所指明的范圍比公民的范疇還要大,涉及到公民以及一切個人。
一般來說,我國的專家學者普遍認為環境權的客體,指的是環境權主體的權利義務以及其所指向的對象,也稱為“環境法律關系的客體”。同時認為客體包含兩個方面:行為和物,也包含了相關精神和人本身。其中,行為一般指參與環境法律關系的相關行為,體現在主體對環境的主動影響,也稱之為環境行為。物,包括環境法所保護的各種環境要素。例如地球的生物圈、人為環境要素和自然環境要素等三個方面,也包括工業產生的各種污染物質,和造成污染源和防治污染或者保護環境的工程設施等其他。
1.實體性權利
環境權主要包括生態性權利和經濟性權利。生態性權利具體體現為環境法律關系主體享有一定質量水平的環境并于其中生存、生活、繁衍的權利,其具體包括生命權、健康權、日照權、通風權、安寧權、清潔空氣權、清潔水權等。和我們通常的認知一樣,經濟性權利主要體現在環境法律關系主體對環境資源的運用及開發上,通常可以變成環境資源權、環境使用權、環境處理權等。
2.程序性權利
環境權中的程序性權利主要包括環境知情權、環境參與權以及環境求償權。知情權又被稱為了解權、知曉的權利,簡單的說就是公民對其所居住的環境狀況有知道或知曉的權利。
保障公民實現其實體性權利有多種方法,環境參與權是最重要的途徑,也是環境權的主要體現。環境參與權的行使或者說權利設置的目的,并非只是為了某一具體公眾的個人利益的維護,而是為了維護和實現社會或人類的公共利益或公眾利益。
環境權是特定的主體對環境資源所享有的法定權力,就其主體而言,不僅包括了公民個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組織,還包括了國家、全人類(包括我們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切不可忽略生態環境利益,我們應當將直接現實利益與人類的長遠利益統一起來,我們在追求物質文明進步的同時,也應當追求良好的生態環境,在行使自己民事權利的同時,也應當積極行使自己的環境權利。筆者希望通過本篇文章,不僅使自己能夠了解并掌握環境權的相關知識,也希望能使更多的人知曉并了解環境權,從而能夠為“美麗中國”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希望能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出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使環境權能夠真正深入人心,真正深入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