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方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北京 100000
誠實信用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以誠實、善良的態度從事民事活動、行使民事權利和履行民事義務。商標法作為知識產權法類,屬于民法的特別法,正確適用誠實信用原則,對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更好地平衡商標權人、相關權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早期的《商標法》中并未對誠實信用原則明確規定,但是,作為民法的特別法,其在具體制度中仍體現了誠實信用原則。例如,1982年制定的《商標法》中,禁止商標注冊欺騙性文字和追究商標使用人的質量責任和侵權責任。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的商標意識增強,商標糾紛案件增多。1993年修訂的《商標法》中規定,“以欺騙手段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注冊的,商標局應撤銷該注冊商標”。
隨著市場活躍度的增加,商標的價值不斷凸顯,出現了通過注冊、囤積與他人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標或者其他標識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而謀取利益的行為,即惡意搶注行為。當時有觀點認為,我國商標法實行的是先申請原則,搶注行為屬于合法的競爭手段,這種認知的導向使得搶注之風愈演愈烈。2001年修訂的《商標法》針對不當的商標注冊行為有了更為具體的規定,例如:第13條規定禁止復制、摹仿、翻譯他人馳名商標,第15條規定禁止代理人或代表人搶注商標的行為,第32條規定禁止損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注冊行為等等。
盡管這些條款對誠實信用原則有了進一步的體現,但是惡意搶注行為仍未得到有效的規制,其缺乏正當的商業意圖,占用有限的公共資源,擾亂商標注冊秩序,嚴重違背了商標法的立法目的[1]。為了營造良好的、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2013年修改的《商標法》將誠實信用原則明文體現在條款中,包括第七條“申請注冊和使用商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第十九條“商標代理機構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由于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采用的是一般原則與具體制度、具體規則相結合的立法方法,2013年修改的《商標法》是對商標權保護的補充和完善,以有效遏制惡意搶注商標、濫用商標權利等侵權行為。
由誠實信用原則在商標法中的確立的目的可以判定,其適用主體為商標申請人、使用人和商標代理機構。首先,商標申請人和使用人作為商標注冊和維權的直接利害關系人,是主要的直接適用主體。隨著市場主體自主創新活力和商標意識的不斷增強,我國商標注冊申請量逐年攀升,已經連續15年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國商標注冊申請量已經達到574.8萬件,比2016年增長55.7%。在商標注冊申請量急速增長的形勢下,正確引導商標申請人和使用人遵守誠實信用原則,打擊惡意搶注他人商標的行為,保護合法正當的在先使用權益,具有必要性。其次,商標代理機構由于其在商標注冊和維權等方面的專業性,是重要的直接適用主體。隨著商標注冊需求的增加,我國商標代理機構數量近年來一直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2017年,我國商標代理機構總數已超過33000家。但是,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商標代理亂象也層出不窮,例如:缺乏代理資質人員從事商標代理業務,代理機構之間相互惡性競爭,出具虛假法律文件,損害委托人合法權益等。新《商標法》進一步明確了對商標代理機構以誠實信用作為從業規范的引導。最后,由于誠實信用原則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和開放性的特定,其在適用是具有一定的彈性,對于在實踐中應用誠實信用原則的商標行政執法機構以及處理商標爭議的司法機關,其自由裁量權也應受到誠實信用原則的內在約束,可以認為屬于間接適用主體[2]。
在具體實踐中,盡管誠實信用原則在2013年才被明文規定在《商標法》中,但在此之前,商標糾紛案件中也一直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的裁判精神,如北京福聯升鞋業有限公司與北京內聯升鞋業有限公司商標異議復審行政糾紛案中,最高人民法院引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規定,認為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申請人在商品上注冊、使用有關商標時,應注意合理避讓而不是惡意攀附他人注冊商標的知名度和良好商譽,造成相關公眾混淆誤認,否則就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以及商標法保護商標專用權、維護商標信譽、保障消費者和生產、經營者的利益的立法宗旨[3]。除了直接引用民法通則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在商標糾紛的案件裁判中,還可以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如杭州小拇指汽車維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訴天津市小拇指汽車維修服務有限公司等侵害商標權一案中,法院認為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規定,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對同行業在先字號應予以避讓,搭便車和攀附他人商譽的行為具有不正當性,構成不正當競爭[4]。
2013年《商標法》修訂后,設立了誠實信用原則的條款,并將這一原則的精神貫穿于商標注冊和使用的整個過程中,改變了以往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直接依據《商標法》的空白。在商標評審委員會公布的近幾年度的典型案例中,多個案例涉及誠實信用原則,如PRINETO商標無效宣告案中認為代理人的行為違背了《商標法》第十五條第一款制止代理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惡意搶注行為的立法目的,BOLL商標無效宣告案從維護誠實信用原則的立法宗旨出發,依據《商標法》第三十二條保護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響的商標,BLOVES商標無效宣告案依據《商標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認為借助他人知名品牌進行不正當競爭的行為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損害了公共利益。在2016年維多利亞的秘密商店品牌管理公司與慶鵬化妝品有限公司商標糾紛案中,維多利亞的秘密公司提供的商標局就慶鵬公司申請注冊的部分商標不予注冊決定書中,認定慶鵬公司申請注冊的上述商標與維多利亞的秘密公司在先使用的商標近似,且慶鵬公司申請注冊多件與他人在先商標近似之商標有違誠實信用原則,違反了2013年修改的商標法第七條關于“申請注冊和使用商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5]。
誠實信用原則在商標法的確立,彰顯了商標注冊回歸“為善意使用所產生的識別性”這一立法目的的決心,對規制商標注冊和使用中的惡意起到了有力的補強作用,更好地平衡了商標權人、相關權益人和社會公眾三方主體的利益。在具體的適用中,我國商標近年來在注冊和使用中的惡意行為層出不窮,影響了正常的商標權益,這是因為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法律規則由于其滯后性難以全面應對新問題,難免出現漏洞,而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法律原則,對法律能夠起到較好的補充作用。法官從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精神出發,對于商標注冊和使用中出現的惡意行為能夠做出合理判決。
盡管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具有靈活的適應性,但其在商標法中也應遵循一般法律原則的適用前提,在個案的裁判中應優先適用體現了誠實信用原則精神的具體法律條款,以維護現行法律規范的權威性,例如,商標的禁用標志、惡意注冊的禁止、地理標志和馳名商標的保護、注冊商標的轉讓等行為均有對應的法律條款。只有相應的法律條款未作規定時,才能適用第7條、第19條所規定的誠實信用原則。并且,由于誠實信用原則具有“模糊規定”或“不確定規定”的特點,使得法官在個案裁判中具有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對于行政執法人員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采用誠實信用原則作為補充法律的同時,應明確具體的約束,如文書說理充分,強化證據應用,給予當事人陳述意見的機會等,以貫徹程序的正當性。
總之,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是我國商標法的進步,引導各方從商標法的基本精神出發,有效制止了利益驅動的惡意行為,維護了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