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源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背景:這是一個知識化,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隨著人們對于知識價值的認識,對自身智力財產的保護,漸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然而在這其中,有一類知識的價值與保護卻總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傳統知識的保護,其起源并發展于傳統社區、由傳統社區世代孕育而生,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何為傳統知識?傳統知識是在傳統社區的基礎上產生,具有自身獨特性的一種知識形式。獨特性表現在權利主體群體性和在社區范圍內傳播的相對公開性。傳統知識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在對傳統知識的保護中,不僅體現在對維護文化多樣性、傳承本民族文化,弘揚優秀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在對發展本國經濟、提升國民生產總值、促進社會可持續性發展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對傳統知識保護的起因
近年來,西方國家大力推行知識產權制度,然而在知識產權制度中,仍是由西方國家主導,這是由于其境內缺乏傳統知識資源。那么由此產生的問題便是:在構建相關知識產權制度的過程中缺乏充分考慮傳統知識保護的土壤,導致現行的知識產權制度與傳統知識的特征產生沖突。同時,傳統知識的知識內容又是涉及眾多領域,比如:醫藥、農業、遺傳資源、手工藝技術等,而對其的保護又需要生物學、法學、人類學知識的復合,以至于進行專門的立法保護就需要做到深入研究和結合各國的發展,現狀綜合的考慮。同時,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于1994年3月25日審議并通過《中國21世紀議程》,在這個綱領性文件中即已明確強調保護傳統知識的重要性。基于此,對于傳統知識的保護就必不可少。
2.對傳統知識的法律保護
隨著不斷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了對傳統知識保護的重要性。再此之中,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有自己的觀點。因為在這之中,它們相比于發達國家而言,可能是受害者。它們認為對于傳統知識的保護,不論是國際法抑或國內立法,應是將傳統知識法律保護與知識產權保護分離;不應該是考慮如何將傳統知識納入到現有知識產權法所保護的范圍,將其兩者混合;應當著眼于傳統知識所具有的獨特屬性和特征—保有、持續和世代繁衍,從而建立起對傳統知識的法律保護機制與保護體系,并藉由通過國內立法、執法和司法活動等保護本國的傳統知識,并以此作為區域協定及國際公約形成的基石。
3.對傳統知識的法律保護的方法
任何法律的建立都有其出現的理由性,那對于傳統知識保護的立法理由,應在著眼于傳統知識的利用這一方面,它的建立必須是一種法律秩序,法律機制。應由各個國家、政府或特定群體組織,人民代表“實行分級管理體制”與“通過授權許可使用”的制度設計,從而達到“物盡其用”目的。
在“實行分級管理體制”方面,因為對“公共領域”與“專有領域”的劃分決定著傳統知識保護范圍的大小之主張,所以建議對“公共領域的傳統知識”和“專有領域的傳統知識”上,應在法律上作出具體界定并劃分決定其不同法律保護。
在“通過授權許可使用”方面,因“收費協會”依據的前提是一市場力量,所以需通過這個工具,把所有與傳統知識利益相關者集中起來,從而可以使傳統知識持有人獲取經濟、文化和社會上的收益,是最有效的保護方式和發展手段。
從詞根解釋,惠益謂幫助、援助與恩情,謂惠世濟民;分享謂共同享受,謂與它人講你自己的事情,功績,情感等。筆者認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相關的議定書,是關于傳統知識的法律保護與惠益分享問題最具權威性的法律文件。因此,在有關惠益分享問題時,因根據相關的世界公認的,具有權威性的法律文件的內容進行惠益分享,應是公平公正的,而非壟斷,霸權的;應是全面共享,而非獨占的一種分享。
惠益分享包括研究過程的惠益分享,研究成果的惠益分享,研究資料的惠益分享。研究內容的惠益分享,在傳統知識的惠益分享上應是本著合作的態度,對于所有國家都應是公平的,沒有區別,應讓他們(發展中國家)參與其中,從而提升他們對傳統知識的保護;研究成果的惠益分享,在傳統知識的惠益分享上,成果的惠益分享應該是共同的分享,而非占有的分享;研究資料的惠益分享,在傳統知識的惠益分享上,資料的惠益分享,是使成果的完善,內容提升的基礎。
因惠益分享涉及全國的利益,所以在現代社會中發展的越來越快,各國越來越多的關注的同時,它的問題也不斷的在現在人們身邊。這就需要我們明確惠益共享的原則。
1.公平公正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我們(締約國)要秉著公平公正的原則,酌情采取行政,立法或政策性等措施。
2.發展中國家優先的原則
要求締約國酌情采取政策,行政或立法等措施,以期共同商定對提供傳統知識的締約方,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提供有利于它們發展的一些措施。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提供有益于它們的發展的資料,內容,成果的共享等。
3.惠益分享的實施途徑
原則性措施:據《波恩準則》規定,惠益分享的實施途徑可因惠益分享的種類,包括金錢惠益分享與非金錢惠益分享,各國所處的實際情況,以及所涉及的風險承擔者的不同,基于此,惠益分享機制應靈活實施,并應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實施途徑:國際上采用的兩種,起源地國際證書和區域協議(雙邊協議)。目前較多使用的是在區域一級提供指導的區域的區域文書,專為特定人群的一些文書,專為傳統知識編寫的一些特定文件。
調研的對于傳統知識的保護中,雖然提出了“社會+政府+學校+個人”模式,以達到傳統知識與惠益分享的應用,但在實際上并未有真正的法律條款的實際保護,所以,對于這樣的因素,因重點的關注在傳統知識法律的建構上,在惠益分享的原則上,做到二者的既分離又聯系,從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與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在經濟全球化,貿易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知識全球化的時代,加強對傳統知識的保護尤為重要。尤其是如何做到惠益分享,在加強法律保護的同時,又有惠益分享的關注,這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從而達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