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宇 陶穎奇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立案制度是我國民事訴訟程序的一項重要環節,我國在很長時間內一直執行立案審查制度,但是該項制度有著較為嚴格的規定,無法合理保障當事人的訴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民事訴訟的起訴難、立案難等一系列的問題。我國的法治在不斷的完善,這項引起眾多問題的制度很明顯已經不能再體現我國立案制度存在的意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將民事立案制度變為立案審查制改變為立案登記制。立案登記制度是指當事人只要提供符合形式要件的訴狀,法院應當一律接收,并在規定的期限內依法處理。立案登記制度的實施對于解決立案難等問題有著一定的幫助,對于緩解社會矛盾也有著相當大的作用,但其在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根據規定,當事人起訴時,法院應當先行登記并出具《人民法院收取訴訟材料清單》。該清單共三份,均需要由當事人填寫,立案部門進行核對后,當事人或其委托人確認后簽收。有些當事人文化水平有限或者嫌麻煩便造成了立案時間的增長,同時填寫清單大概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然后再辦理立案手續,并填寫《當事人送達地址確認書》,嚴重降低了法院方面的立案效率。
我國立案登記制實行“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但是大部分人包括一部分法院工作人員對于這個說法的認知是只要起訴就必須立案,這是對該制度的一種嚴重誤解。我國法律對立案受理的條件進行了規定,但是對不予立案受理的規定卻過于原則性敘述,缺少具體性。因此,立案庭工作人員就只能通過一定的主觀來判斷是否受理案件,這樣大大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
由于立案登記制的門檻變低,部分當事人惡意起訴、濫訴,也就是進行虛假訴訟,虛假訴訟等行為不僅僅是擾亂了法院正常的立案和審理秩序,造成了司法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也可能給他人的合法權益也造成損害,最終對社會產生了極其嚴重的不良影響。
實行立案登記制度后立案數量持續增長,法院工作人員壓力增大,導致該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是大調解格局未完全形成,多元化解決矛盾機制尚未實現。行政調解、社會調解等化解糾紛的方法還未完全與訴訟對接。
對于當事人提交的起訴材料,符合立案的形式要件并屬于人民法院主管的,應當立即辦理立案手續,使立案登記變得更加高效、快捷。而且我們還需要提升法院工作人員的基本素質與能力,更好的為當事人答疑解惑。
對于不予受理的案件具體化。使立案法官在給當事人做解釋工作時,能夠有理有據,減少因為混沌解釋而使當事人不能接受的現象發生。同時對立案登記的程序、條件及訴訟風險等進行深入和廣泛地宣傳。這樣可以極大的減輕法院工作、節約司法資源。
立法機關要完善法律,對惡意訴訟、虛假訴訟等干擾正常訴訟程序的當事人,可根據規定加以處罰。努力將訴訟環境打造成為符合誠實信用這一基本原則的存在。
由于民事訴訟案件逐漸增多,我們需要建設訴調對接渠道和訴調對接機制,將可以調解的案件進行分流,充分的發揮人民調解等調解制度的作用。在構建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司法對于調解的支持力度,確保當事人的權利得到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