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正平
黑龍江司法警官職業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69
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從誕生到第一次修改、第一次到第二次大規模修改的間隔分別是十七年和十六年,但是這一次的修改距離上一次卻只有六年時間,這是我國的社會發展形勢決定的。由于近幾年國家的司法改革的推進,現行的刑事訴訟法與新的司法改革內容需要銜接;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社會關系和主要矛盾持續發生的變化促使國家對刑事訴訟制度進行不斷完善,為了制定出符合國情的改革措施進行了大量新的刑事訴訟制度的試點和調研工作,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完善也相應地加快了。
訴訟法是用來約束國家機關在訴訟過程中對權利的使用,保障公民在訴訟程序中的人權不被侵犯,保障程序的公正。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在過去不到四十年從無到有,從最初的一百六十四條到目前的二百八十四條,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修改。過程中順應了改革開放后國內、國際形勢發展的趨勢,引進了西方訴訟制度的先進理念,結合了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際情況,逐步加大了對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基本權利的保護力度,同時增加了提高司法效率與司法公正的內容[1]。期間法學界關注和社會上熱議的熱點問題主要集中在無罪推定、律師的介入和辯護權的保障、刑偵階段證據采集的合法性、司法公正與效率等方面。
在經過兩次修改之后,目前關于基本原則的問題和與新的司法改革無法銜接的問題還是很突出。比如十九大提出的修正憲法和監察體制的建設亟需通過法律的制定與之銜接和落實;關于對認罪認罰的嫌疑人從寬處理的條款的明確與規范;對嫌疑人獲得專業法律援助權利的制度性保障;試點多年的速裁程序的全面實施等。其中關于從寬處理和刑事速裁都已經經過了試點執行并取得了良好反饋,但是被普遍關注和討論的是適用范圍的界定問題,如果界定不恰當和監督體制不到位,會導致影響公正的腐敗現象的出現。
再修改的內容基本包括了上述熱點問題,但相比前兩次修改的規模小了很多。新增和修改的條款基本是沿襲了原有的改革思路,對存在爭議和矛盾的內容進行了完善和調整。但是已經可以滿足現階段國情的需要,因為經過四十年的發展,我國刑事訴訟法已經基本符合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的基本要求,而且考慮到法律需要權威性和穩定的原則,沒有大的修改也在意料之中。此次修改涉及的幾個主要方面體現了我國當前司法改革的主要思路:
新增的第三十六條規定,法院、檢察院與看守所的嫌疑人可以獲得值班律師的法律援助,包括基本的咨詢和建議,也可以請值班律師代為申訴和辯護。這一條款將所有嫌疑人納入了法律援助范圍,從案件的刑偵到審判階段,嫌疑人都可以自愿接受律師的援助,進一步保障了司法程序執行中的人權。新增的第七十五條對監視居住的指定居所進一步明確,排除了特殊辦案場所和羈押地點,這也排除了符合監視居住條件的嫌疑人被變相羈押的現象,進一步落實了監視居住的初衷,實現對人權的尊重和保護。
經過兩年的試點以后,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和刑事速裁分別被寫進了草案的第十五條、第二百零一條和新增的章節,并且同步調整了與之相關的條款,完善了具體適用條件和執行程序。周密的限制了從寬、從快判決的適用范圍、確保了嫌疑人對相關法律后果的知情權。這兩個條款的明確,為司法機關提高工作效率又兼顧司法公正提供了便利條件,符合當今司法改革的目標。
新增的第一百七十條結合相關條款的修改,有效銜接了監察法,規定了監察機構和檢察院的職權范圍,給監察體制的完善和落實提供了法律依據[2]。
新增的缺席審判制度適用對象主要是外逃的涉腐和受賄人員,詳細規定了執行程序,其中對嫌疑人基本的辯護權的保障條款令人印象深刻。確保嫌疑人缺席的情況下可由其親屬指定律師代理辯護并可對判決結果申請再審。這體現了我國在人權保護和司法公正方面的進步。
我國的司法改革是一個以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為基本目標、循序漸進的過程。由于短期內大規模原則性的修改會影響法律的權威性,且不符合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長遠利益,因此針對現行法律的不足之處,結合我國的國情,穩步推進各項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是現實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