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露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所謂“裸貸”,是指在借貸過程中,放貸方要求女性借貸方手持身份證件且裸露身體拍攝影像制品,以此作為借貸憑證,如借貸人在規定期間未能還本付息,放貸人以公開借貸方裸體照片和借款人父母等聯系人的手段作為要挾迫使借貸方盡快還貸。“裸貸”現象不僅對女大學生的名譽權及人格權造成侵犯,還產生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經由裸貸進而發展出的性脅迫、性交易等社會亂象更是不勝枚舉。
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2016年10月,銀監會同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工信部、公安部與工商總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此類規定雖體現出國家對網絡借貸亂象的治理決心,但時至今日,“裸貸”問題仍屢禁不止,以身體作為籌碼的網絡借貸仍大行其道,雖然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多樣,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則在于現今國家以及地方并未出臺相關的正式法律法規,且對此類現象的治理缺乏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
國家為規范校園貸現象所出臺的法律規范性質大多屬于部門規章,其法律地位和效力都是遠低于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地方性法規的,雖然此類規章相較于高位階的法律規范審核期限短,對于現實問題有較強的針對性,處理上有更多的靈活性,但其弊端卻也是不容忽視的。
(一)首先,對于我國相關規章的法律效力問題,一般認為其對于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不發生必然拘束力,人民法院進行司法審查時可“參照”規章,而不是無條件的使用規章。
(二)其次,相關規章多數僅概括性的規定了網絡借貸或校園借貸的規范措施,“相關法律法規配套的實施細則沒有正式出臺,”[1]并且對于此類借貸過程中所衍生的其他違法現象或有損公序良俗的行為,特別是校園“裸貸”現象,相關的整治方法卻并未在規范性法律文件中被提及,規章的針對性較弱。
(三)最后,所出臺的相關規章的強制力不足;國家現今出臺的大多規章中一般只提及網絡監管平臺的規范義務,但對于違反義務或不履行義務的主體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卻并未過多提及,國家強制力的保障作用微弱,出臺的規定在實踐中難以真正落到實處,甚至僅成為“一紙空文”。
因此,若要切實有效的規制校園“裸貸”現象,國家或地方出臺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無論是從效力還是內容方面都應當更加完善。
(一)國家、地方針對網絡借貸或“裸貸”現象出臺的法律規范應當具有更高的法律地位與法律效力
甚至于在我國刑法中明確增設“非法放貸罪”或相關罪名。
(二)在出臺的法律規范中有針對性的提出校園“裸貸”的整治方案
“國家監管層也要在既有的法律框架內,完善監管細則,劃定監管區域,落實監管責任,強化監管反饋,加大網貸平臺對借款人資質審查、出借人風險告知義務。”[2]國家以及地方應將網絡借貸過程中所衍生出的部分較為嚴重的異化現象單獨在規范性法律文件中予以說明,相關主體在此類現象中的權利義務及其法律責任屆應在相關法律文件中有所體現。
(三)相關主體責任追究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在規定網絡平臺與其他行為主體義務的同時,也應當在規范性法律文件中明確不履行義務主體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對于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義務和違反義務的主體,針對其行為予以不同程度的懲戒措施,促使其承擔相應的法律或社會責任。
即使是再完備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也需要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進行落實。
(一)監管部門應當加大對虛假借貸宣傳廣告的打擊力度、嚴格規范申請校園貸的審核程序“對于裸貸,建議相關主管部門予以調查,包括平臺是否履行了備案手續,以及在開展業務過程中是否盡到了相關法定義務,是否違背社會公序良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等。”[3]
(二)相關的執法、司法部門在對“裸貸”進行調查的過程中應當嚴格處理,對于涉及相關刑事罪名的,應當針對犯罪不同的階段分別予以相符合的罪名。
(三)地方行政部門在平日工作中也應當對“裸貸”的治理加以重視,將其列為政府工作的重點,并定期對治理情況進行總結,政府部門應當時刻關注校園網絡借貸平臺的最新動向。
國家或地方出臺的規范僅為校園貸亂象的規制的意識形態領域指導,需要國家、社會各界力量去落實。但杜絕校園“裸貸”最根本途徑的還是需要女大學生自身盡快樹立起健康的消費觀,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認清這一行為的違法性與危害性,這才能真正從源頭上清除校園“裸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