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濤
霍州煤電集團晉南煤業有限公司,山西 河津 043300
共享經濟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具體表現,發展共享經濟,建立共享經濟模式,促使傳統行業與新興產業的高效結合,從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助推綠色發展。共享經濟打破了傳統商業供給結構和經營模式,不僅引發傳統行業的強烈反應,也對現有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規提出了新的挑戰。
我國現有法律法規多數制定時間較早,大都是基于傳統經濟模式建立的,而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運營模式相差甚遠,無法適用于共享經濟所具有的跨區域、跨行業和信息化的特點,當前實行的法律法規不適應共享經濟的發展。
(一)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存在一定滯后性。共享經濟涉及法律關系復雜,法律滯后性在“互聯網+”時代更加凸顯。共享經濟作為新興經濟形式,法律對其運行及準入條件并無明確規定,共享經濟也引發了諸如權利義務歸屬不定、事故責任分擔不明等問題。
(二)因法律機制不健全,許多監管條例細則與現實情況不匹配,導致共享經濟企業的業務開展長期處于涉嫌違規的灰色地帶,出現違規運營、共享產品致人損害責任分擔不明、侵害消費者權益等現象。共享經濟從業人員的社保及養老保險問題,電商平臺的稅收監管等諸多新問題,現有法律條文都沒有明確規定。
共享經濟模式作為最新的經濟發展形式,具有便利高效、全民參與、門檻教低的特點。共享經濟下,監管對象眾多,如專車司機、個體房東、私人廚師等,涉及信用、稅收、保險、經營資質、從業資格等諸多問題,傳統監管模式已經不適應實際監管需求。
共享經濟的準入門檻較低,并且幾乎沒有法律法規來對其準入機制進行指導。許多監管條例細則與現實情況仍不匹配,監管的缺失以及準入門檻低導致共享經濟市場環境魚龍混雜,交易中存在安全漏洞且保障不確定。
企業以及個人創新研發的新興事物,即使申請了知識產權保護,也會被模仿被“山寨”,造成產權人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共享單車上市之初,網絡上充斥著各種“花式破壞單車、占為已有”的違法和不文明現象。像這種違法情況,其他共享產品也可能遇到,沒有法律的約束和保障,將給企業帶來重重負載,也損害了其他合法用戶的利益。
政策法規要與時俱進,及時跟上并適應共享經濟快速發展步伐,健全政策法規,助力共享經濟健康有序發展,以此為共享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
打破基于傳統經濟模式建立的立法思維及監管模式,根據共享經濟的特點建立新型的法律體系,針對面臨的現實問題改良規章制度。構建更為細致、包容的稅收法律體系和管理方式,為共享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和諧的法制環境保障。
對于共享經濟的準入機制及運營模式進行立法,制定詳細的法律法規,并出臺與之相符的政策規定,明確準入規則、審批規定、運行規則、責任歸屬、監管機制等以保障共享經濟的法制化、規范化運作。相應的共享經濟參與者以及執法人員應加強法律法規學習,增強法制意識,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堅持依法參與、發展、規范共享經濟。
對于發展潛力巨大但又容易野蠻生長的共享經濟,既不能放任不管,又不能約束太死,如何實現兩者之間的平衡,成為擺一道難題。執法部門、企業公司、行業協會、產業組織、公眾用戶等都是共享經濟治理體系中參與者和監管者,充分調動多方力量協同共治共享經濟的監督管理體系。由政府牽頭,各類共享經濟平臺乃至全社會予以配合,為共享經濟的發展構建穩固、合理的制度保障。
共享經濟模式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監管部門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方能積極創新監管與服務方式。實行全程監管、協同監管、能動監管,建立健全消費者友好型行政監管體系。對平臺企業的市場準入實行備案制,強化對押金存管、車輛安全性等重點事項、重點環節的監管。維護共享經濟運營根本,保護用戶信息與隱私。政府加強監督及行業監管,提高行業準入門檻,維護良好的共享市場環境。監管部門建立合理的監管機制與問責制度,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行業成立自律協會,嚴格控制市場準入原則。建立適應共享經濟發展的監管規則體系,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引導市場主體建立內部自律監督機制,維護市場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