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宏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中國婚內隱私權第一案”即四川瀘州趙某等四人訴秦、張二人侵害其隱私權案,這個案件引起了法學界的巨大爭議,爭議的焦點是夫妻之間是否存在隱私權問題及如何保護婚內隱私權問題。
關于隱私,我國學者普遍認為,隱私是指在未經本人允許的情況下,任何人都不得公開的有關私密的個人生活和信息。隱私權則是指公民對自己的私人生活和個人自由,禁止他人以任何形式進行干預的一種人格權。那么根據隱私權的定義,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婚內隱私權指存在于夫妻雙方之間的,由一方所享有的不愿被另一方知道,或由雙方同時享有的不愿被第三方知道的權利。由此定義,我們可以知道婚內隱私權和一般隱私權的不同之處?;閮入[私權包括兩方面:一是夫妻之間的個人隱私,二是夫妻雙方針對第三方的隱私,而一般隱私權不存在針對第三方的隱私,而只涉及個人隱私。在本文中,筆者只討論夫妻之間個人隱私,對夫妻共同隱私不作論述。
由上文可知,關于婚內隱私權存在與否,主要是肯定與否定兩大觀點,筆者傾向于肯定一方,原因有以下兩點:
1.隱私權本質是精神性人格權,是人格權的一部分,是每個公民都享有的民事權利。在夫妻關系中,彼此都負有一定的忠實義務,基于這個原因,夫妻之間的隱私權相比一般隱私權會出現相應的克減,但克減不是完全消滅,雙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獨立的人格,因此筆者認為,婚內隱私權的地位應該和一般隱私權一樣在法律上得到確認。
2.確立婚內隱私權是保護夫妻雙方個人尊嚴利益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夫妻二人的婚姻關系不能持久的根本原因在于婚內隱私權的過度侵犯。如果婚內隱權能夠確立的話,夫妻關系中的個體夠能享有恰當的隱私權,夫妻關系將更加穩定。
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普通人都認為夫妻之間的所有事務都應該公開,這種大眾情感的導向使得我國關于婚內隱私權保護的立法差強人意。而社會現實也表明婚內隱私權的保護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對于隱私權保護的法律規定主要是《侵權責任法》第2條和《婚姻法》第15條。從這個方面說,我國法律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是不盡人意的,在保護婚內隱私權方面所起到的效果更是十分微弱,就拿上述兩條法律規定來說,前者明確隱私權的保護,但這個隱私權主要是針對一般性的隱私權保護,而對于婚內隱私權的保護沒有明確規定;后者體現了婚內隱私權的保護,但其存在的問題是沒有在立法上明確婚內隱私權的概念,因此在實踐中的效果也是十分有限。
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出軌”和“私房錢”現象及由于個人工作原因所產生的夫妻間的沖突,形成了對婚內隱私權的保護的障礙,對此筆者將對婚內隱私權的保護提出幾點建議,具體如下:
在立法上確認婚內隱私權的存在,形成對婚內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框架。這樣既在法律上給予法官判案的依據,也為婚姻中的夫妻如何相處提供可遵守的規范。
法官在實際的判案中,首先依據的是相應的法律規定,在沒有確切法律條文的情況下,法官可以行使其職權范圍內的自由裁量權,對案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據此作出公正公平的判決。
(三)除了立法和司法,還可以倡導婚內恰當的相處方式,立法、司法和婚內恰當的相處方式三者相結合,對于婚內隱私權保護的實現具有其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