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茂森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網絡虛擬財產所覆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其實質是具有特定價值的信息產品,就目前發展來說,人們日常所用的e-mail賬號、微信號、支付寶賬號、各大游戲賬號、游戲中的虛擬裝備和虛擬貨幣等均為網絡虛擬財產的范疇。
1.非物質性
網絡虛擬屬性與普通屬性不同。并通過一定方式將這些可視化,同現實財產在存在的形式上存在差別。
2.價值性
網絡虛擬財產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已經可以和現實中的貨幣進行掛鉤和交易,用戶通過在虛擬網絡世界中花費時間、金錢去獲得網絡虛擬財產。
3.時間性
網絡虛擬財產的價值與時間有關。一旦過了某個時間價值就會消滅。如:游戲服務器關閉。
4.網絡依附性
可以依靠特定的服務器和平臺來評估網絡虛擬財產。如騰訊公司的Q幣對于百度公司平臺中可能毫無價值,一款網絡游戲的裝備對于另一個游戲來說也毫無價值。
目前,目前國內的法律還沒有準確定義網絡的虛擬財產。由于其沒有準確的定義甚至是空白階段,對今后的立法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中國目前對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沒有相關的司法解釋,這在司法實踐中造成了許多問題。適用哪部法條和如何適用法條是一直以來的問題,2017年我國已經在《民法總則》中用短短幾行字表明了我國開始承認網絡虛擬財產,這將促進未來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的劃分。在學術界,關于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有幾種理論:
該理論認為網絡虛擬財產應受“物權法”保護。網絡世界中的e-mail賬號、微信號、支付寶賬號、各大游戲賬號、游戲中的虛擬裝備和虛擬貨幣等可以由用戶自由交易和使用,和現實中的物一般無異。
該理論認為網絡虛擬財產是一種債權,應受法律保護。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商之間的本質是契約關系,并且網絡服務提供商向用戶提供特定服務。用戶則遵守某種規則或者支付一定的費用,而其中的網絡虛擬財產就是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用戶所提供的一種服務,與債權的確定一致。
根據這一理論,網絡虛擬財產網絡服務提供商獨立使用代碼編寫的智能成果是一種知識產權。用戶在網絡平臺中對其進行的交易和處分,實質上是知識產權的使用權的運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可以將網絡虛擬財產同幾種理論的觀點進行比對,可以分析出網絡虛擬財產的特點同物權的特點有其明顯的相似之處,都能夠由用戶直接支配和處分,因此對其運用《物權法》進行保護能夠比較完善的對用戶的合法利益進行保護和救濟。
21世紀以來世界科技水平高速發展,造成了客觀事實領先于立法的情況,如本文所探討的網絡虛擬財產和最近發展迅猛的人工智能知識產權都屬于立法的空白地帶。沒有相關法律進行保護并不意味著不存在,現實中因為網絡虛擬財產立法不完善,各種案件層出不窮,由于沒有一個確切的法律規定,法官進行審判時存在一定的難度,在未來的立法進程中,筆者認為應該擴大物權的范圍,將網絡虛擬財產歸入物權,這樣一來可以節約司法資源,對類似案件進行正確的審判。
目前網絡虛擬財產實際價格難以評估,造成了司法程序中對其認定難度加大,筆者認為可以參考相對網絡平臺中虛擬貨幣與現實貨幣的兌換比例,確定網絡虛擬屬性的值。
目前的網絡實名制登記存在有很大的漏洞,實名制不能很好的發揮它的作用,這造成了當網絡虛擬財產遭受損失時,找不到第一次侵權的第三方并及時保護網絡虛擬財產是不可能的。對每個用戶都進行嚴格的實名制登記,使其虛擬賬戶名字與現實世界中進行匹配,能夠有效改善這一現狀。
筆者認為,當出現網絡虛擬財產遭受侵害的案件時,應當先對案件進行分類,看其是用戶與網絡服務提供者之間的糾紛還是與第三人之間的,如果與網絡服務提供商存在爭議,則應由網絡服務提供商證明,因為用戶和提供商的狀態不相同。各種電子數據都儲存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服務器中,一般用戶很難接觸到,就造成了舉證難的局面,因此,應采用故障推定原則,允許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證據;而用戶與第三人之間的糾紛,則應該由維權的一方來舉證,證明第三人對其合法的虛擬財產實行了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