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卿巧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1127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的傳播勢必極大的影響到人們的生活以及社會的安定,信息傳播也正在改變人們的生存環境,通過對人民群眾產生不同的效應,向人民傳遞特殊的價值觀思想,會深刻的影響人民的行為以及行動的目的。
在規制我國的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的刑法前,要首先界定編造、傳播虛假信息行為。從三個方面進行界定,第一是虛假信息,從字面上來看,就是不真實的信息,虛假信息可以是虛構的信息,這種信息是根本不存在的。也可以是在真實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條件內容的篡改,或者是有目的的加工,或者是隱瞞重要條件。虛假的信息一般都具有對社會群眾的誤導性、欺騙性。從信息的內容分類來看,虛假信息可以分為詐騙信息、誹謗信息、虛假的財政信息、虛假的證券、虛假的交易信息、存在欺騙性的證明信息[1]。第二是虛假信息的編造,就是捏造虛假信息,是在一定目的的驅使下進行信息的改造、加工、隱瞞。第三方面是虛假信息的傳播,是指運用看似不經意的有目的手段讓虛假信息處于讓人民群眾知悉的狀態,而主動向群眾提供虛假信息,也屬于虛假信息的傳播行為。在目前的發展階段中,虛假信息的傳播途徑和傳播載體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特點,可以說為控制目標的實現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在總結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犯罪行為時,發現犯罪的目的有很多。其一是想要造成社會大眾的恐慌,通過編造、傳播虛假的恐怖信息,最終讓社會陷入秩序混亂的狀態。其二是想要實現對他人名譽、人格的污蔑和誹謗,也就是通過虛假信息的傳播實現詆毀他人的目的。其三是擾亂市場的競爭機制,使用虛假信息造成對他人商品的誹謗,造成受害者商業信譽的丟失。其四是騙取人民群眾的信任,讓群眾購買特定的產品,是通過網絡、移動終端,以文字或者是視頻形式傳播虛假的信息。其五是制造虛假的經濟泡沫現象,以獲取非法的利益,這一目的的實現是由負有信息披露責任的公司來完成的,他們向企業的股東和社會群眾發布虛假的財務會計信息,制造經營狀況的假象。其六是獲得某種非法利益,這一目的的實現是通過編造虛假的證明性材料,虛假的證明性材料包括證券交易的虛假信息、期貨交易的虛假信息,犯罪人員通過虛假的證明材料獲得不合法的營業資格。
客觀的說,言論自由應該是有限度的自由,因此憲法和相關的法律需要規定言論自由的范圍。讓公民的隱私和名譽以及各種類型企業的聲譽得到保護,也實現對社會秩序的保護。需要對公民肆無忌憚的行使自己的言論自由行為作出法律的規范。例如在與腐敗作斗爭的言論中,百姓們有了“上訪不如上網”的觀點,由此可見,人民群眾認為通過網絡反應自己遇到的腐敗問題十分快捷,與傳統的腐敗監督機制相比會產生更好的效果。因此網絡成為人民群眾行使言論自由權利的最佳平臺之一,但是網絡發展的速度過快,相關的規范制度還沒有建立完善,負面產物的出現得不到有效快捷的抑制。網絡造謠、傳播虛假信息,不法分子通過網絡這一渠道獲得不正當的利益。網絡謠言博取群眾的眼球,對受害者進行壓力施加,這種不良現象說明網絡言論自由的權利需要法律的界定,只有這樣才能制止網絡謠言泛濫的不良態勢[2]。
在我國的法律中網絡公共秩序的條例存在標準不明的缺陷,例如在《網絡誹謗問題解釋》中規定“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是當事人已經知道是虛假信息,仍在網絡上散播虛假信息,或者指使他人散播虛假信息,造成社會人員起哄鬧事,讓公共秩序發生混亂,要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在《刑法》中有規定,“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社會秩序混亂。”此時,公共場所秩序混亂是以車站、碼頭、商場等公共場所的人數、活動的重要程度、影響范圍來判斷是否對秩序造成了影響,也就是說范圍規定在現實生活中。而在《網絡誹謗問題解釋》中,是將“網絡空間”劃分在“公共場所”的范圍內,此時網絡秩序成為公共秩序的一部分,而網絡公共場所嚴重混亂的程度還無法具體界定,因此尋釁滋事罪的網絡造謠行為是司法部門應該嚴謹對待的問題,應該制定明確的標準。
綜上所述,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的刑法的規制需要對言論自由有合理的規范,虛假信息的范圍也應該有明確的界定,另外在規定虛假信息的傳播途徑上,不能只著眼于網絡,因為在實踐中可以發現,雖然大量的傳播虛假信息的行為是發生在網絡上,但是網絡并不是唯一的傳播虛假信息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