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澤宇
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北京 100026
民商法指民法和商法。我國采取民商合一的法律體例,為了強調誠信的重要性,我國民商法中也提了許多對于個人信用體系的內容。但是,法律和信用體系這二者目前還并不能做到完全的相輔相成,二者不能完全融合為一體,因此,法律和信用體系之間還需要進一步磨合和完善。
雖然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個人信用體系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因為完善的現代個人信用體系還沒能完全形成,建立時間不足,因此公民的個人信用觀念可能會出現缺失的狀況。我國自古以來就提倡誠實守信,誠信也是我國的優良傳統,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誠信觀念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許多的不提倡誠信的社會風氣在流傳,公民信用度和信用觀念在減弱。
在我國,信用一直是一個道德標準,是較為抽象的,而現代社會的信用標準是一個具象的規范規章,對于個人的信用評價是有著具體的量化標準的,但是我國這方面做的工作不夠,沒有形成一個類似統一規章之類的標準,很難對公民的信用做出具體的量化評定,從而使得信用的約束力度不足,因此我國急需制定一個統一的個人信用評價標準。
就我國現在的個人信用體系而言,其完善程度是略顯不足的,進行實際應用的時間也比較短,并且在制定時也沒有能參考的法律條目,因此其法律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程度不足,進而導致法律和信用之間的融合度不夠。
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成本,這些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和物質成本。人力成本指工作人員的勞動,負責建立個人信用體系的工作人員需要消耗相當多的工作時間去搜集和核對個人信息,并對其進行整合,這個過程需要相當大的工作總量,并且由于法律保障不足,搜集的個人信息不一定準確。物質成本指收集好信息之后的檔案建立工作,這些數據需要整合為一個數據庫,想要建立這樣一個科學完善的包含公民信息數據庫并保障好信息安全,要消耗的資源也是巨大的。
我國的民商法的法律條文中,針對個人信用的部分是存在著很大的不足的。首先是量的不足,關于個人信用的強調性不夠,并且很大程度上個人信用是作為一個道德原則來對待的。其次是定義不明確,一方面,有的條文認為信用是一個道德和法律層次的理念,是一個非具象的觀念,而另一方面有的條文將信用應用在具體的例如國家和個人利益等方面,是一個具象的利益觀念。還有觀點提出信用應用于具體問題中時沒有一個完善的規定,會存在缺陷。除了定義上的缺陷,以上幾種觀點也只停留在理論層次,沒有實際的內容和法律規定或完善方法,很難投入到實際應用中去。
我國公民的信用觀念普遍不足,大多數國民都認為信用是一個抽象的道德觀念而不是個人素質的衡量標準,也沒能意識到個人信用對自己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家需要提升對個人信用的宣傳度,可以通過社區工作進行宣傳,從基層入手,向公民宣傳其重要性,也可以借助目前發達的網絡信息環境來進行信用觀念的宣傳。
在完善好個人信用的重要性之后,要進一步制定相應的具體制度來進行對信用的保護和監督。例如在經濟活動中記錄個人的違章行為,對個人的信用做出評定,從而使得在經濟活動中能夠提前判斷個人可信性,這樣不僅能保證經濟穩定,也能保證公平。
在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方面,政府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政府是指導和建立個人信用體系的重要主導者,政府的指導不僅能促進信用體系的建立,同時對民商法和個人信用體系的融合也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政府應明確好自己的職責,在此基礎上嚴格依照法律,誠實守信地對此過程做出監督,同時增大民商法和個人信用體系之間的聯系,促進二者的融合。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經濟進入了急速發展的快車道,而經濟的發展需要信用的完善,因此,健全個人信用體系非常重要。為了使民商法和個人信用體系相輔相成相融合,社會中的每一方都要積極做出貢獻,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要重視起來,從而使得信用的重要性能充分發揮,最終促進經濟的良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