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娟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00
我國對證據的法律性越來越重視,由于證明對象不同,在刑事訴訟中將證據分為非訴訟證據與訴訟證據兩種,訴訟證據也是證明案件實際情況的客觀材料。
刑事訴訟證據的法律性能夠真實反映客觀情況,法院、檢察院等在進行刑事活動中調查事實真相要以證據為依據,遵循實際規律。
證據能夠證明案件的真實性,經過調查,可以作為法院的判決依據。訴訟證據由偵查人員、審批人員等按照程序對案件真實情況進行收集。從相關規定中可以看出,訴訟證據可依據法律變更,依據法律而消失具備法律性,不是主觀推斷出來的。
為使證據能夠證明案件的真實性,法律對其進行了約束,具體特性包括:
第一,真實性。證據必須是真實的,要能夠滿足客觀需求,不能包含主觀推斷內容。
第二,關聯性。證據要與案件事實存在關聯,避免與案情無關的證據出現在法庭,干擾法官對案情的認定。
第三,合法性。證據的合法性也叫作證據的法律性,在開庭前,刑事訴訟證據要經過相關檢查,要能夠滿足法規對證據強制規定的標準。在以上三種特性中,合法性最為重要,將證據的真實性與關聯性進行聯系。
刑事訴訟活動是以證據認定過程的統一,對嫌疑人作出處理的刑事責任過程。在刑事訴訟中,證據要能夠正確證明案件的實際情況,需要經過嚴格的查證、排除不真實性之后方可使用,也是證據法律性的具體表現。
提供證據的主體要滿足法律強制規定,這里所說的主體包括個人以及單位組織等,調查取證人員則提供主要證據,包括國家授權的人員或機構,有公安人員和檢察人員。此外,還包括目擊者,將真實所見上報給有關機構,對偵破案件有積極推動作用,也將其稱為目擊證人。我國公民也可將與自身相關聯、與本案相關的證明,真實的提交給司法機關。法律明確指出,凡是目擊了事件發生過程,了解真實情況的公民,應自動向司法機關進行描述,這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刑事訴訟中證據主要形式為犯罪嫌疑人自身的供述,還包括司法機關在調查取樣時所掌握的事實,無論何人,都應將所知道的證據交給司法機關,協助其盡快辦案。
對于刑事訴訟證據來說,無論是進行收集還是審查,都應遵守法律程序與要求。在對證據實施收集、驗證、合適等過程中,根據證據的法律性,都要依法進行,在法定時間內完成。司法人員也要依據法律規定的程序對證據進行收集,收集之后要經過相關部門驗證,并且這些證據沒有內容上的非法性,只有這樣才能作為案件證據作為使用,才能使犯罪人員得到應有的懲罰。由此可以看出,一切非法性、用非法手段獲取的證據、不符合法律程序的證據,都不能作為證明案件真實性的法律依據。
證據要內容合法。證據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都要符合內容合法的準則,否則就將是視作錯誤的證據,不能當做證據進行使用。如視聽資料雖然可作為證據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對視聽資料的真偽性難以辨別,甚至出現了一些虛假證據,對案情的審批造成了一定阻礙。因此,國家要加大約束力度,對審查不合格的證據禁止出現在法庭之中。
在以往案件偵破中,相關人員依靠的是豐富的工作經驗,根據犯罪嫌疑人的口述確定證據鏈條,使表面證據看起來充足有效。雖然我國不許嚴刑逼供,但在實際調查中卻層出不窮,這也從側面表現出我國更注重口供的實效性。
在最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中重點強調了證據的法律性,但在其中對于像欺騙等方式獲取證據是否違法,并沒有明確規定。雖然是國家立法,但我們仍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通過酷刑所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審判證據,但酷刑的明確意思是什么、如何界定等,在規定中沒有做出明確說明。物證等會影響到公正判決,為其設置了較高的限制,需要法官自行裁量,會導致應該排除的非法證據未能排除等情況。我國一些司法實踐更加注重懲罰,會使得法規表面化,不能起到本質作用。
過去的司法審判中經常出現冤假錯案,證據運用不合理,使司法失去了公平性,踐踏了人權。因此,要確立證據理念,保證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防止出現主觀意識,保證國民權利,確保司法權威,為建設法治國家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