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薇
遼寧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所,遼寧 沈陽 110031
2016年11月30日,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簡稱ITIF)發布了“智能制造決策者指南”。該報告梳理了智能制造的淵源和發展趨勢,以及將給制造業造成的深遠影響,突出強調了智能制造給那些人力資源成本過高的國家所帶來的在全球范圍內爭取競爭新優勢的巨大機遇。該報告將智能制造的具體內涵界定為現代生產制造過程各個環節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過程。由于智能制造對信息技術的充分運用,不僅能夠提高批量規模生產的效率,而且使得個性化定制化產品實現規模化生產。此外,智能制造也將顛覆以勞動力、土地等要素配置產品供應鏈的傳統模式,使產品供應鏈的全部過程均在同一地區完成。美國智能制造強調互聯網對于制造業的牽動,全力鞏固其供應鏈上游地位并向下游延伸;而德國不斷強化其在關鍵裝備與零部件、生產過程與生產系統領域的技術優勢,通過提供整套解決方案等增值服務提升盈利能力。智能制造是虛擬與實體生產的交互作用、滲透,各個國家都將在此領域進行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智能制造裝備也將實現廣泛應用。我們國家也極力希望在智能制造領域實現突破,但目前的政策支持體系尚不完備,亟需相應的產業政策法律規制為智能制造的快速良性發展助力。
產業政策法是調整基于產業政策而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具有綜合性、靈活性和時限性,涉及產業規劃、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產業布局各個方面。智能制造的產業政策法律規制包括實體規制和程序規制兩個方面:發展智能制造的產業政策法實體規制指的就是各項具體的產業政策。如完善智能制造標準的頂層設計及強化金融財稅支撐體系等;發展智能制造的產業政策法程序規制指的是要規定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包括制定主體、制定程序、實施主體及監督檢查。
完善智能制造標準的頂層設計主要是在《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基礎上,加速界定基礎共性標準部分,將基礎共性標準對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的支撐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同時,在逐步推進智能制造體系架構、技術實現、應用結構等各項標準制定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標準的開放性和兼容性。
引導各地金融機構依法創新相應產品和業務,為智能制造業服務。引導各類投資基金向智能制造企業傾斜。鼓勵智能制造供應鏈各節點機構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緩解智能制造企業發展的資金瓶頸:如不斷創新融資新模式用于智能制造模式的研發和應用推廣;為智能制造企業提供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貸款保證保險等產品保險保障;加大支持智能制造軟件開發運營商;引導互聯網、工業企業和政府在技術與資本層面進行合作,營造良好的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系統;細化并落實智能制造企業增值稅抵扣政策等,多領域多角度全方位保障智能制造業的健康、快速和突破性發展。
智能制造產業政策的制定主體是政府,其在智能制造產業政策制定過程中起組織、領導、協調和總結的作用。智能制造產業政策應當嚴格遵循以下程序:有關部門提出智能制造產業政策草案和對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政策草案;有國家發改委對智能制造產業政策草案進行審查和協調;由國家發改委組織國務院有關部門、產業界、學術界和消費者群體進行科學論證和民主審議;由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報國務院審核;由國務院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審批。智能制造產業政策的實施應以行業主管部門為主,由國家發改委進行綜合協調,同時建立智能制造產業政策的實施保障制度,其他各有關部門如發改、財政、金融、稅務、商務、海關、證券、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門在制定涉及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重大政策之前,必須與國家發改委協調。此外,也要充分調動企業、行業協會、民間機構等力量,保障智能制造產業政策的有效實施。最后,為了保證智能制造產業政策的嚴肅性和有效性,應當由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對智能制造產業政策的實施進行監督檢查,定期向國務院報告實施情況和實施效果,并根據經濟形勢及產業發展的變化,提出分析意見和修改建議,也要對違反智能制造產業政策的有關責任人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