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登
寧夏天元錳業集團有限公司,寧夏 中衛 755100
網絡隱私權和傳統意義上的隱私權并不是完全獨立的兩個概念,二者之前雖然有區別,但也有聯系。網絡隱私權是互聯網界限的隱私權的一種表現方式,當然,并不是說僅僅是隱私權的范圍延伸,而是具有著時代特征的、在原有隱私權的定義基礎上的、新型的隱私權。網絡隱私權的最大特征,是僅處理在網絡范圍內發生的個人隱私情況,避免人們的合法隱私權益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受到侵犯。因此,網絡隱私權,是指公民在使用互聯網過程中,支配只與自身的利益有關、而對于公眾無關的信息、記錄的權利。
2009年,我國政府出臺了《侵權責任法》,其中26條中明確表明:在互聯網利用計算機手段對他們的合法權益造成了侵犯的行為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這一規定是網絡隱私權立法的依據,同時,也為立法的方向提供了依據。但實際實施過程中,由于《侵權責任法》僅僅是起到了事后救濟作用的救濟法,并不能明切的確定權責,甚至于對網絡隱私權的界定范圍等情況都沒有說明,具體的懲罰途徑更是沒有說明,僅僅是將隱私權從名譽權中進行了分離,這是其一大欠缺。
我們國家在2017年通過的《民法總則》第110條中將隱私權正式作為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進行保護,與名譽權、肖像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具有同等地位,這顯示出我們國家對于隱私權保護的重視。此外,《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也明確了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不得非法收集加工運輸等。
1、網絡隱私權的法律地位不明確
目前,無論是現行的《憲法》還是其他的部門法,都沒有將隱私權的保護給予相當的重視。甚至于隱私權并沒有真正的被看做是獨立的人格權,反而在概念和認知上都將其和名譽權等混為一談。即便有對隱私權進行保護的法律法規,也并不是直接的進行保護,且因為重視的程度不夠,也并沒有形成系統的體現,大都比較零散且抽象。另外一點就是立法比較的落后,很多層面的隱私保護都沒有涉及,例如本文的網絡隱私權。
2、侵犯網絡隱私權的責任分配不合理
在對具體的網絡隱私侵犯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發現,造成損害結果的產生并不是一個人或者一方的責任,事實上,不論是信息的發布者還是熱衷于信息傳播的千千萬萬的網友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其中應當負絕大部分的主要責任的還是起初的信息發布者。但是,由于互聯網的用戶具有著虛擬性且極方便隱藏個人的真實信息,不論是姓名還是通訊地址等等,因此,想要找到起初的信息發布者的難度可以說是非常大,也就沒辦法向法律部門起訴。即便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經過了這層層轉發擴散,且有涉及到更多用戶的個人隱私,想要找到來源也非易事。
我們國家屬于成文法國家,因此需要在立法中對于所保護的權益進行明確,只有這樣才能切實的維護公民的權利。盡管目前關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在理論上探討的比較多,有關理論較為的豐富,但是若沒有在民法體系中得到確定的認同的話,是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的,因此需要在今后的民法完善中明確網絡隱私權的合法地位,盡可能的減少和防止網絡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出現。隱私權是網絡隱私權的基礎,而隱私權作為民法中人格權的一部分,應該得到民法的保障。
關于侵犯網絡隱私權的有關責任的認定要進一步的明確。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侵權方式要進行列舉式和概括式的規定,對于不同的侵權情節,行為人承擔責任的方式要做出不同的規定。因此,對于發起搜索行為的行為人來說,其應該對于自己的搜索行為可能侵犯到他人的網絡隱私權有所認識,若是在搜索的時候其主觀上就具有惡意的話,那么其是存在主觀上的過錯的,因其行為造成的侵權是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的。對于那些提供別人隱私的搜索者而言,依據行為的不同,分別承擔不同的責任,例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等。
現在我們處于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也日漸的引起公眾的重視。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不管是普通公民還是公眾人物的隱私權都需要予以保護。因此,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中,立法機關應當出臺切實可行的法律,完善網絡隱私權法律保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