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禹 陳 麗
昆明理工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個人之間的民間借貸多為消費性借貸,無論在任何階段,對自然人之間的借貸都未進行明確的禁止性規定。對于個人之間借貸的合法認定,只要不違反非法資金、高利轉貸、《合同法》第52條和《新司法解釋》第14條的相關規定,民間借貸即可合法進行。
個人與企業或其他組織間借貸,只要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即可認定為有效,但根據個人為出借人和企業為出借人兩種情形又有特殊規定。個人為出借人情形下,須注意個人為企業或其他組織職工的情形,因為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如何確定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效力問題的批復》(以下簡稱“《批復》”)中規定“企業以借貸名義向職工非法集資”,該借貸行為無效;而《新司法解釋》對《批復》中的該項規定有所修訂,《新司法解釋》②允許法人或其他組織因生產、經營在本單位內部通過借款形式向職工籌集資金。
企業間借貸歷史上一直是被嚴厲控制的借貸行為,《新司法解釋》③對企業間借貸有條件的放開,為生產、經營需要訂立的民間借貸合同可認定為有效。之所以會有這樣有條件的放開,原因有兩個:(1)《貸款通則》中的規定與199年《合同法》相沖突;(2)2007年《物權法》規定物權的權利人有權依法自由地處分自己的財產,但相關規定限制企業間借貸與《物權法》相沖突。④在《新司法解釋》的規定下,若企業間借貸符合生產、經營需要,認定為合法有效;若非生產、經營需要的借貸則基于銀行利益的維護、企業間借貸規模大及缺乏監管、反洗錢的要求而無效。
向他人轉貸的合法性認定,法律無明確性規定,《新司法解釋》第14條中有關于轉貸的規定。《新司法解釋》第14條關于由轉貸引起的民間借貸合同無效的情形有兩種:(1)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又高利轉貸給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2)以向其他企業借款或者向本單位職工集資取得的資金又轉貸給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應當知道的。上述規定要求同時具備3個條件方能認定向他人轉貸無效:(1)資金來源于金融機構、其他企業或者向本單位的集資;(2)高利轉貸借款人牟利;(3)借款人知道或應當知道。
與多人發生借貸的合法性認定,主要是將借貸對象限定在“特定”之內。關于特定對象的規定主要有:(1)《非法集資司法解釋》規定,個人集資對象為30人以上,單位集資對象為150人以上,即不特定對象的限定需區分出借人是個人、還是單位;(2)《非法集資司法解釋》第1條第2款規定,為公開宣傳,在親友或者單位內部針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不屬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事實上突破了對30人和150人的界定;(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行為進一步進行了明確。
公務員參與民間借貸在生活中也時常發生,對于該類特殊主體參與的民間借貸,民間借貸是否合法,法律無明確規定。對于該類案件的處理,能夠援引的法律是《公務員法》中的公務員不得從事或參與營利性活動。在公務員法的指引下,認定公務員參與民間借貸的合法性,首要的是判定民間借貸是否為營利性活動。公務員有進行理財的權利,但應當遵守特定身份的紀律規定,因此判定此種民間借貸,要綜合利率、用途、資金來源判定是否合法。
[ 注 釋 ]
①岳彩申.民間借貸規制的重點及立法建議[J].中國法學,2011(5):84-96.
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2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本單位內部通過借款形式向職工籌集資金,用于本單位生產、經營,且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本規定第十四條規定的情形,當事人主張民間借貸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應予以支持.
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1條規定,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為生產、經營需要訂立的民間借貸合同,除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本規定第十四條規定的情形外,當事人主張民間借貸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④杜萬華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答記者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