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梓云
昆明理工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提存是指因債權人的原因致使債務人難以履行其到期債務的,債務人依法將合同標的物交付給提出部門保管,從而消滅自己的債務的制度。①此種提出又被稱為清償提存。根據1995年司法部頒布的《提存公證規則》,我國的提存包括清償提存和擔保提存②。本文旨在探討我國司法實踐中的清償提存問題。
清償提存的特點通說一般認為:(1)因債權人的原因致使債務人難以履行其到期債務;(2)債務人依法以消滅債務為目的將合同標的物交付給提出部門;(3)債務人提存后,其債務消滅;(4)提存人不限于債務人,還包括可以代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作為提存人。對于清償提存,德國、臺灣和中國《合同法》均將之與清償等并列為一種獨立的債的消滅原因。但日本民法典則將之作為一種特殊的清償形式,在清償中加以規定。但實踐中清償提存,實際上是由提存部門代為保管,債權人或債務人之間債權債務的清償依據《合同法》中關于債務清償的規定,以及《物權法》中所有權變動之規定。
各國學界認為日本、我國臺灣地區的提存本質上是私法上的保管合同。韓世遠教授在其文章中也認為我國清償提存應當是債務人和提存部門之間保管合同③。德國法中提存為公法上的法律關系,因為提存部門是初級法院和司法機關出納處主管,提存部門對標的的寄托保管行為具有行政效力。債務人進行提存的程序完全屬于公法上的程序,其中并無債務人和提存部門之間的私法合意。在提存部門不發還提存物時,債權人應當依據提存法的規定提出異議,而不能對提存部門提出民事訴訟。
我國的《提存公證規則》中清償提存也帶有濃厚的公法關系說色彩。從清償提存的申請和受理來看,其程序均有明確的強制性規定,而在不予受理的情況下,申請人應當提起行政復議對于提存申請的審查,法律也規定了明確的審查內容和可以辦理的條件。在提存申請不符合條件,提存部門拒絕辦理提存的情況下,應當告知申請人對拒絕不服的復議程序。因此。在辦理提存時,提存部門并未與債務人之間構成意思自治,并達成私法上的合同關系。提存部門辦理提存也很難認為屬于對債務人要約的承諾,而對于債務人或債權人的救濟方也是通過行政程序來進行。
清償提存作為債的消滅的法定原因的一種,跟清償一樣,都是使債務消滅,以便于債務人從合同關系中及時解脫出來。嚴格的講,清償提存雖然為傳統民法中的債的消滅原因之一,但在雙務合同中僅是消滅了提存人一方的債務,而對方當事人的對待給付義務并未因此而消滅,因此不宜認為是合同權利義務終止的原因。《合同法》將之規定在合同權利義務終止原因中,并不妥當。但同時合同法中也規定了雙務合同中,一方通過提存消滅了自己的債務后,仍有權要求對方履行其合同義務,并且債權人未履行債務之前,提存部門根據債務人的要求應當拒絕其領取提存物。同時在《提存公證規則》中規定了提存人的取回權,當債務人基于雙務合同享有的抗辯權在提存辦理后依然沒有消失,所以清償提存后債務人有提存物取回權時,所以主合同中的債務并沒有隨著提存的成立而消失。
從上文所述中可以看出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清償提存是提存部門與提存人之間是基于合意簽訂向第三人履行的寄托保管合同。當提存人向提存部門辦理提存后債務消滅的僅在取回權被排除時,債務才能歸于消滅。雙務合同當債權人未履行債務時,債務人享有提存清償抗辯權和取回權。基于此,筆者結合認為提存應當是提存人和提存部門之間的意思表示合意而成立的向第三人履行的寄托保管合同,其目的在于消滅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的合同債務,因此提存為私法上的合同關系。該合同內容為將標的物交給提存部門保管,并使得債權人有權領取該標的物。而提存將標的物最終交由債權人領取為目的,因此其屬于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債務人為要約人,提出部門處于債務人的地位,而債權人則為利益第三人。
由此可看出,債權人對提存部門受理提存標的物的權利是基于向第三人履行的寄托保管合同而產生的債權請求權。債權人在提出受理請求之前,雙方并未達成交付的合意,此時提存物并沒轉移到債權人手中;所以此時債權人并沒有對于提存部門的返還原物請求權或占有返還請求權,債權人所享有的應是一種新的債權請求權。只有當債權人向提存部門申請受領時,才與債務人達成合意,受領時提存物才視為交付。所以筆者認為清償提存符合私法關系說的構成要件,這不但符合其在《合同法》中的地位,而且更貼近于提存制度的司法實踐。
[ 注 釋 ]
①王利明.合同法新問題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588.
②《提存公證規則》第3條.
③韓世遠.論提存[J].現代法學,200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