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陸 付 榮
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自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重視和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與監督,使得各類監督體系緊密結合,各自的優勢,形成監督的合力,使我國的監督體系產生了巨大的威力,反腐斗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民群眾的監督應是天底下最廣闊范圍、最廣大群體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應該在反腐斗爭中占有重要一席,因為這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本質的體現,是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的關鍵,是黨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的重要紐帶。然而,當今實際情況是:或多或少的群眾,缺少權利意識,不懂得利用自己的監督權力;群眾雖有監督舉報之心,但害怕被舉報人打擊報復,敢怒不敢言;也有群眾苦于沒有一個適合有效的途徑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力,有話無處說;還有群眾不信任黨和政府,擔心自己提供的信息、建議不會被采納、落實,知情卻“知而不言”。這些現象極大地阻礙了我們黨奪取反腐敗斗爭的勝利。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眾參與反腐斗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做到“既監又督”,充分發揮這個最大群體的最大監督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人民群眾參與反腐斗爭是行使當家做主權利的體現,并且這種權利的行使受到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護。但一方面由于國家對于發揮人民群眾在反腐斗爭中監督作用的體制不夠健全,另一方面,由于人民群眾自身行使監督權的意識不夠,因而未能充分利用這種權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健全人民當家做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在反腐斗爭中的監督作用是健全人民當家做主制度體系的重要體現。
其次,能否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反腐斗爭中的監督作用是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的關鍵。人民群眾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視覺廣,人數多,分布在社會的各個地區、各個領域,這些特性使人民群眾體現出“線索源”的作用。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違法違紀行為都能被發掘。一些黨領導不易發現、紀檢機關難于掌握的腐敗情況,通過人民群眾這些“線索源”提供的信息和證據能有效、快速的被挖掘出來。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限的。鄧小平同志說:“黨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為始終扎根于人民群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善于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群眾發揮無窮的智慧和極大的創造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攻不破的“險阻”。[1]人民群眾的立場是堅定的,他們能最大的力量反對腐敗。人民群眾生活在社會的方方面面,他們對領導干部的功過是非、廉潔與否、一言一行最有發言權,他們對腐敗看得最清楚、對腐敗最痛恨、反腐決心最徹底、反腐態度最明確、反腐立場最堅定,所以,他們要求黨和政府反腐敗的愿望最強烈。人民群眾的評判是公正的,他們能從細微之處感受到腐敗現象對黨、對國家和自己切身利益的侵害。只有堅持群眾標準,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衡量反腐工作成效的出發點和歸宿,反腐斗爭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是否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反腐斗爭中的監督作用是黨有沒有加強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體現。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黨最鮮明的政治立場。這就決定了我們黨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事情上都必須始終同人民群眾聯系在一起。黨同人民群眾始終保持血肉聯系,就需要一個紐帶和橋梁,這個紐帶和橋梁在反腐斗爭中的體現就是人民群眾行使對于腐敗現象的監督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強調了黨同人民不可分離的關系,要求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只有加強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以求真務實精神,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反腐斗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監督的強大作用,才能更好地促進反腐敗斗爭奪取壓倒性勝利。
首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反腐斗爭中的監督作用,必須要使廣大人民“懂參與”。我國地域遼闊,相當一部分地區的群眾,特別是偏遠農村、山區的群眾缺少權利意識,一方面是國家的政策宣傳、普及的范圍不夠、力度不夠,另一方面,現在仍有許多人民群眾知識水平低下,難以主動學習國家政策和相關的民主法制知識。因而,不懂得自己有監督反腐斗爭的權力。即使了解自己在反腐敗斗爭中有行使監督的權力,也不懂如何使用這種監督權力。同時,還有部分群眾認為反腐斗爭跟自己無關,無需參與。基于此,必須使廣大群眾“懂參與”。首先,通過大眾傳媒、社區、宣講等各種有效載體,對群眾進行反腐倡廉政策宣傳和民主法制宣傳,使群眾認識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培養和樹立群眾的民主意識和“主人翁”意識。[2]其次,通過有效載體,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定期的教育培訓,使其懂得如何有效使用權力參與到反腐斗爭中。最后,通過有效載體,大力營造全民參與反腐斗爭的氛圍,使人民群眾懂得自己在反腐敗斗爭事業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認識到懲治和預防腐敗不僅是黨和政府的事,它關系每個人的切實利益。
其次,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反腐斗爭中的監督作用,必須使廣大人民“愿參與”。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現象,但卻不一定“愿參與”反腐敗斗爭。一方面,許多人民群眾的舉報監督并沒有得到落實,另一方面,即使落實群眾也沒有得到結果的反饋。因此,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反腐斗爭中的監督作用,必須要使廣大人民“愿參與”。首先,必須嚴厲處罰腐敗分子,讓群眾感受到他們的監督舉報是切實有效的,增強他們的監督舉報信心。其次,要及時將案件的查處情況在不泄密的情況下向群眾公開,對一些群眾特別關心的重要案件進行跟蹤報道,讓群眾參與點評,及時了解群眾對于處理情況的滿意度。最后,在反腐敗斗爭中,黨更要樹立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堅持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反腐斗爭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難,[3]經常深入到群眾中去調查研究,把群眾舉報監督的呼聲變成行動,把群眾的愿望變成現實,只有這樣群眾才會愿意參與黨的反腐斗爭。
再者,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反腐斗爭中的監督作用,必須要使廣大人民“能參與”。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快捷、便利、隱蔽等傳統言論平臺不具有的眾多優點,使得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始利用網絡這種渠道表達自己的看法,并參與到網絡反腐中來。但網絡反腐的參與的群體畢竟是有限的,年齡上有限、城鄉上也有限。但越是偏遠的農村、山區,越是有許多腐敗現象,在這些地方往往都還沒有普及網絡,人民群眾更是有聲無處發。因此,網絡反腐的范圍也是有限的。同時,除了網絡反腐,寫信、打電話等參與渠道也出現無人回復的現象,使得人民群眾不能很好的參與反腐斗爭。只有拓寬監督渠道人民才能夠更好的參與到反腐斗爭中來。首先,可以不定期派專員明察或暗訪,為群眾提供參與的機會,尤其是偏遠地區。其次,可設立專門的舉報中心、舉報箱等,并配置必要的人員和設備,加強保密性。最后,對于群眾的來信、來電等一定要及時回復,保持監督渠道的暢通。只有這樣人民群眾才“能參與”,才能真正發揮人民群眾在反腐斗爭中的監督作用。
最后,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反腐斗爭中的監督作用,必須要使廣大人民“敢參與”。當前,我國反腐敗法律體系中關于保護舉報人的相關制度滯后、內容欠缺、力度不夠。群眾雖有監督舉報之心,但害怕被舉報人的打擊報復,就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不敢參與監督舉報。另外,反腐呈現出集團化,官員之間相互包屁,為了避免得罪官員,群眾不敢輕易舉報。基于此,要建立健全保護舉報人的制度。首先,對群眾的來信來訪要建立嚴格的保密制度,對信訪舉報中泄密行為的認定和處罰辦法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防止泄密和變相泄密。其次,建立跟蹤調查保護機制,保障群眾參與的安全性,對舉報有功人員,進行適當的跟蹤保護,使其正當權益免受侵害。最后,建立反腐敗信訪舉報經濟補償制度,對因參與反腐敗斗爭而遭報復、迫害者實進行經濟補償,降低群眾參與反腐敗的風險和損失。[4]我國只有在加大反腐力度,整體推進反腐工作的同時,充分保證舉報人的人身安全,才能讓更多的群眾敢參與。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決防止黨內形成利益集團,在市縣黨委建立巡查制度,加大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問題力度等,這些是新時期讓人民群眾能大膽參與反腐斗爭的具體體現。
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反腐斗爭成效卓著,出臺了八項規定,嚴厲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同時,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使得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反腐敗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并鞏固發展,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但這并不意味著反腐敗斗爭已經取得勝利,腐敗現象已經消失,也不意味著可以放松對腐敗現象的監管,相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發揮監督作用,自覺的參與到反腐斗爭中來,與我們的黨一到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能腐的自覺,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