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云天
長春財經學院,吉林 長春 130122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多種法律組成中,民事權利根據不同的作用分為多種不同的權利形態,其中主要以請求權與抗辯權最為主要,其兩者具有對立性,在實際履行與行使時,主要有哪些不同與民事權利相悖等,是需要對這兩種權利充分了解與掌握的。但在實際立法規定中而言,《民法總則》、《民法通則》與《合同法》等律法規定中,抗辯權缺少一定的明確釋義,導致在公眾行使請求權時會因為缺少一定的法律支撐而無法有效采取對應之策。因此,簡單意義上而言,抗辯權作為請求權的主要對立權利,需要掌握其根本使用規則與組成才可以更好的使用。
在我國擔保法中,第20條規定對抗辯權的定義有明確的解釋,所謂抗辯權是指債權人在行使債權時,債務人依據法律規定,能夠對抗債權人行使一定的請求權。顯而易見,該權利的規定不屬于擔保法的實際范疇,以上屬于民法抗辯權的基本定義。由于在民法之外沒有其他法律明文對抗辯權有所解釋,因此只能以此為基礎進行法律檢討。擔保法是針對債權擔保所規定的的法律,在此范圍內解釋抗辯權時,將債權請求權作為抗辯權的行使對象是理所應當的。但在之后的抗辯權完善與明確定義時,以上解釋則缺乏法律支撐。其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
其一,以上對抗辯權的定義解釋中,只限于在法定范圍內的債務人對抗請求權的權力,但是未涉及抗辯權的實際約定情況以及履行情形,律法的定義內涵缺一定的完整性。
其二,由上述定義可知,抗辯權的唯一行使客體是債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等則不包含在內。如前文所述,對于抗辯權的實際客體規定應該將物權請求權中對于請求物的還原請求權以及恢復原狀請求權等包含在內。抗辯權的完善定義應該為:權利人履行權利時需要首先承認對方的權利存在,采用之地應在與他人請求權權利對抗之時。即使在現階段的我國立法中對于抗辯權的定義范圍較為狹窄,但在立法當時行使中具備了一定的前瞻性,由于抗辯權的解釋出現于擔保法履行中,則在擔保法中使用則屬于合理范圍,除此之外,在抗辯權的客體中,理論界依舊激烈爭論關于物權請求權是否在訴訟時效中適用,但是早期的立法對于該內容并無明確解釋,因此只有加強之后的民法法典的完善與建立,針對抗辯權的定義設定更為完善。
從上文中對民事抗辯權基礎定義的分析解釋可知,在現階段的立法中,抗辯權的設定與適用范圍并不完善,其主要是針對請求權而存在的律法,因此其主要行使規則與適用效力等主要依附于請求權而存在。在實際的定義中,關于基本規則的設定主要分為以下方面:
抗辯權的使用效力主要是對請求權的使用進行制止,但并非是消滅抗辯權的存在。即使是永久抗辯權,其實際效力也只是長時間阻礙請求權的形式。抗辯權效力的實際產生主要由權利人是否行使而定,也就是權利人的本體效力與附隨效力,是否行使拒絕給付的權利或是排除履行延遲,都屬于抗辯權的效力范圍,實際產生會在權利人行使抗辯權后。就抗辯權與債務遲延的兩者關系而言,抗辯權的主要律法含義應該是能夠溯及地將易發生的延遲效果排除。而在抗辯權附屬權利中包含對債權的抵銷問題,因為我國目前對于永久抗辯權的效力規定存在一定的律法支撐,因此在處理超訴訟時間的債權問題時,能夠作為主動債權抵消的行為,其主要是因為抗辯權是根據權利人的實際觀點而決定。但是,債務人一旦履行抗辯權,則抵銷效力則會因為抗辯權對請求權產生抑制而無法產生,但債務人沒有采取抗辯權效力履行時則可以實行抵銷行為。
在程序法律中,抗辯權的實際效力主要是對請求權的判決給予否定,即拒絕給付,會致使原告的請求給付訴訟被駁回。但隨著我國律法的不斷完善,在抗辯權的實際制定中,可以針對以上情況給予一定的效力規定完善:
1、抗辯權的實際效力是對請求權的行使給予一定的拒絕,在法律的規定范圍內,或與當事人約定一致時,權利人則應該拒絕相對人請求的給付。
2、一旦權利人主張產生抗辯權的實際效力使用時,抗辯權的附屬債券不予以抵銷,但是如果抗辯權的附屬債權人行使抵消權且債務人行使抗辯權的情況下則另當別論。
抗辯權屬于民事實體權利之一,在實際律法行使中應該加以主張。但是在民事訴訟中,法律會對抗辯權產生納入考慮范圍的情況,只會在抗辯權的組成要素已存在時,且抗辯權人行使了抗辯權并對法律后果十分清楚明了。在抗辯權的實際行使過程中,應當限制權利人的實際權力行使范圍,即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之前限制權力使用,逾期會認為權力人自動放棄抗辯權。抗辯權不僅能夠在訴訟范圍之外行使還能夠在訴訟程序過程中行使,但由于訴訟時期不同,則權利人的實際抗辯權行使中所擁有的抗辯權效力也不同。在訴訟之前,債務人被債權人要求履行給付義務情況下,債務人一旦想要主張抗辯權產生效力時,并對請求權進行阻礙并拒絕履行給付請求時,需要提交一定的合法依據作為不履行給付義務的法律支撐。但是,在訴訟之外行使抗辯權的權利人不具有終局性,因為雙方的權利效力并未經過司法機關的程序認定。權利人在訴訟過程中行使抗辯權亦或是在行使后又放棄的,所產生的法律效果具有終局性,也就是在對該案件作出裁判之后不可以再主張抗辯權但是可以放棄抗辯權。
在以后的民法法典完善中,可以根據以上情況對抗辯權的行使效力作出以下規定完善:權利人在放棄抗辯權之前,權利人在訴訟中所主張抗辯權的行使效力具有終局性,但是如果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之前,權利人依舊未主張形勢抗辯權的,法院應該不予支持。
在法律中抗辯權實際放棄行為屬于單方責任,不必經過權利人的接受或同意,法律效力產生于其成立之時。抗辯權的部分放棄不會對剩余部分的抗辯權的行使效力產生影響。對于當事人的效力而言,抗辯權的放棄則屬于權利人不行使抗辯權,這種情況下的雙方法律關系則不產生任何變化。
在之后的民法法典完善中,對于抗辯權的放棄效力完善可以作出以下規定完善:若放棄抗辯權,權利人應該給予一定的明確表示。法律另有規定或者雙方形成一定約定情況下除外,權利人放棄部分抗辯權不會對其他的抗辯權效力行使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律法發展與完善過程中,隨著多種法律的頒布與實施,在民法中所存在的問題與矛盾解決受到了大眾的關注,對于民事權利體系的建立也正在逐漸成型,通過不斷的實踐與操作,在過程中不斷的發現與改善,能夠更好的促進民事權利的實際行使權利,在本文中,通過對民事抗辯權的深入了解與認知,能夠發現在法律的保護中,仍然會有一定的問題存在,因此需要不斷的加強對律法的掌握與完善,更為細化的改變抗辯權中的不足之處,促進民事法的更好發展,有效促進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更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