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宵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同諾成性合同一樣,以房抵債協議亦是當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達成合意之時“以房抵債”便發生法律效力。由于房屋亦屬于抵債物的一種,因此,可借鑒以物抵債的相關法律性質進行分析闡述。有一種觀點認為,如若雙方當事人僅僅達成了以物抵債的合意而未實際履行的情況下,應將該種情形歸屬于以物抵債;當雙方當事人不僅達成了以物抵債的合意并且實際履行了,該種情形應認定為代物清償。崔建遠教授在撰寫《合同法》之時鮮明的提出了代物清償合同是諾成性合同的觀點,他認為我國法律目前對代物清償并無詳細規定,因此應將代物清償理解為非典型合同,即需雙方當事人約定合同的生效要件需為現實履行,否則如若當事人未約定則不能以債權人受領抵債物為合同的生效要件。因此崔建遠教授的觀點是:“以房抵債”屬于諾成性法律行為,以房抵債協議屬于諾成性合同。①從而由“以房抵債”所產生的相關法律行為應當由合同法來進行調整。《合同法》第四十四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該法條所作的是關于合同成立生效的一般規定,即倘若其他法條未單獨規定合同成立生效的條件,則以該條規定為準。亦有學者指出:法律對實踐性合同皆有明文規定,但《合同法》分則并未規定以房抵債協議為實踐性合同,因此可以將以房抵債協議理解為諾成性合同。
從債權法的立法意義來講,債務的清償是消滅債的主要方法。但要想切實消滅債權債務關系則需要債務人的償還行為以及債權人的受領行為。債務的代物清償亦是消滅債權債務的方式,其應具備四個構成要件:當事人雙方有債權債務關系、債權人與債務人基于相同的意思表示簽訂以房抵債協議、給付方式發生變化、債務人實際以他種給付代替原給付。②以房抵債行為正是通過以轉移房屋所有權的方式變更了原先的給付方式,其目的便是消滅原來債權債務關系,因此“以房抵債”亦應辦理房屋的過戶登記手續。也就是說,只有債權債務人辦理了房屋變更登記手續,債權債務才能消滅。倘若雙方當事人僅簽訂了以房抵債協議而未辦理房屋登記手續,則債務未能消滅,該“以房抵債”未實現。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八十七條規定:“當事人之間達成的和解協議合法有效并已履行完畢的,人民法院作執行結案處理。”從該條規定可以看出,當事人履行完畢和解協議,人民法院加以承認,從而認定其效力,債權債務關系消滅;相反,若當事人僅達成和解協議而未履行完畢,原債權債務關系未消滅。以房抵債協議的效力亦可做此推斷,該規定可為以房抵債協議的實踐性提供法律依據。同時,江蘇省高院發放的(2014)2號審判委員會會議紀要做出了代物清償協議為實踐性合同的觀點,即在雙方當事人達成代物清償協議后實際履行前,債務人有權反悔;而當雙方當事人達成了代物清償的合意且已經轉移了代償物,債務人于此時不承認以物抵債協議而債權人請求繼續履行的,法院將判決駁回債務人的訴訟請求。由此觀之,無論從學理上還是實務上,關于以房抵債的諾成性與實踐性的爭議不絕于耳,而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案例及司法解釋的觀點亦有矛盾之處。筆者持實踐性觀點,合同是在雙方當事人充分表達自身意愿基礎上建立的,是最大限度體現公民自由的工具,因此,③在雙方當事人實際轉移房屋或者其他抵債物所有權之前,仍應該給予當事人一定的反悔空間,即在實際履行前讓當事人可以做最后的利弊權衡,從而做出最真實的最符合內心真意的意思表示。同時,筆者認為,當債務人實際履行他種給付之前反悔,僅承認欠款關系,從債權債務人的實際情況及社會效益的考慮,該行為并未損害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相反可以充分保護相對處于弱勢的債務人的利益,另外,④在債權債務關系中債權人無疑是處于更加優勢的地位,不能確認債務人所做的“以房抵債”的意思表示的真實性,因此,將以房抵債協議認定為實踐性合同是相對公平的。
[ 注 釋 ]
①崔建遠.合同法(第二版)[Z].清華大學法學教授.書號ISBN:978730122718.
②趙帥.淺析以物抵債[D].南京師范大學,201.
③盛杰.“以房抵債協議”的法律效力判斷.浙江中堅律師事務.
④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