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實踐是理解的基礎。新理解的形成和發展是為了解決某個時代必須解決的問題?!昂颁摵烷T洪華在《綠色發展與綠色崛起——關于中國發展道路的探討》一文中,把發展模式分為黑色發展和綠色發展兩種模式,并把我們黨中央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集體的發展模式界定為黑色發展,把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以后的發展模式界定為綠色發展。”[1]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推進了科技發展觀念,并在現實中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之后,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對這一概念進行了全面討論。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們黨在堅持科學發展的同時,不斷創新發展模式。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新的綠色發展模式。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念,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開發現代化的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而努力奮斗!努力工作!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物質生產活動是人與自然最直接最基本的關系,自然不僅是物質生產的客體和物質,也是構成生產的條件和因素。具體表現為:自然界中不同的來源和能量有限,自然界本身有客觀規律,物質生產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否則會受到自然報應。無論生態環境如何,追求生產和發展是不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必然遭到破壞。
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盵2]馬克思認為,勞動不會創造除自然之外的其他東西,而只會改變自然物體的形式。換句話說,人們的實踐活動必然會改變原有的自然狀態,但當這種變化遵循自然規律并與自然物質系統循環相對應時,就不會引起生態環境問題。這表明我們在追求生產發展的同時要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環境的能力范圍內,要保持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關系。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認為環境破壞本質上是指人類活動造成的某些超出自然界本身的自我凈化和調節能力的變化,從而導致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消極后果和反主體效應”。[3]可以認為,綠色發展主要是控制和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轉化過程,使自然循環系統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防止人類運動平衡自然系統。突破并干擾人與自然的和諧。由此可見,習近平的生態文明觀在繼承馬克思主義者的自然前景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
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和完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特定的社會文明是建立在特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的,作為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后物質文明發展的新階段,生態文明也必須適應當前的經濟發展。正如歐陽志遠先生所說,在今天的背景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是把工作重點放在物質生產領域,實現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的有機結合,實現經濟發展的辯證回歸。所謂“經濟發展的辯證性回歸”,是指經濟生產重心向自然界回歸,即發展低碳經濟。總之,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是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指導下發展低碳經濟。換句話說,發展低碳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在當今全球經濟話語中,低碳經濟無疑是最受歡迎的話題之一。鑒于發展低碳經濟的巨大潛力,該地區已成為當前的全球熱點。
低碳經濟可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備受關注,氣溫每年都在上升,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退化,自然災害頻發,嚴重危害農業和糧食安全,供水安全和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和公共衛生保護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研究表明,90%以上由溫度變化引起的生態危機的原因是人類活動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低碳經濟的發展可以增加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控制空氣,以便有效減少全球變暖,進而大大緩解對人類生態危機的威脅。
為防止空氣污染而戰斗重頭戲和長期戰爭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首要任務。是改變結構和結構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環境問題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危機不可避免地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大問題。中國基數大,人均資源少,人口基數大,煤炭能源結構等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壓力和污染,近年來出現了溫室效應,生物多樣性大,大氣水污染嚴重,我國部分地區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這不僅對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對社會生活和人民的視野構成嚴重威脅。在近年來我國出現的各種生態環境問題研究中,霧霾現象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題。近年來在中國發生的各種生態和環境問題的研究中,現象已成為一個引人關注的問題,2012年秋冬季節,中國大部分地區天氣模糊,影響巨大有了人們的視野和生活,從那時起,陰霾已經滲透到人們的視野,近年來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霧霾是典型的災難性天氣,表現為大氣污染,有害物質種類繁多,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尖銳?;诿旱哪茉词褂昧看蠓仍黾?,汽車數量急劇增加,造成臭氧和細顆粒物污染增加,其余顆粒物和懸浮顆粒物污染嚴重。2013年以來,部分地區煙霧出現頻率增加,京津冀,長三角,珠江三角洲地區PM2.5污染加劇。因此,能見度大大降低,有害物質難以傳播,空氣質量大幅下降。頻繁發生的霾天氣使黨和國家領導人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和生態環境污染防治的緊迫性,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性,中華民族的復興。
過去,中國的經濟發展通常遵循廣泛的發展模式。這種經濟模式通常表現出高消耗,高排放和高污染。這是一條首先是污染之后的道路,一定會造成自然資源的嚴重枯竭,并且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因此,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推進循環經濟,充分利用清潔能源,促進綠色產業和生態產業發展,以生態產業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人類的生存完全取決于生態系統的功能及其不同的服務功能,但在過去的50年里,人們使用和轉變了生態系統的程度前所未有。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的結果表明,13個陸地生物群落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干擾或使用。長期持續的人為干擾和利用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生態系統面臨著與物種一樣滅絕的危險,因此生態系統保護受到了更多的關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表明,生態文明建設應加強生態保護。從童年起,我們知道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如果我們破壞環境,這等于破壞我們生存的條件。這個時候生態環境正在惡化,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是水資源。據相關資料介紹,排水系統正在建設中,洗滌劑的使用量增加,水中氧氣的消耗導致魚類死亡,生態系統惡化,人類活動將導致大量工農業污染物的產生。排入水體污染水體,全世界每年約有4.2萬億污水排入河流,污染5.5萬億噸淡水。我們今天生活的環境受到嚴重損失,這破壞者卻是我們自己。我們無情地傷害了我們的“家庭”?,F在我們不只是喊口號。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實施重要生態保護和重大重建項目,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建設生態走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高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完成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三條控制線和城鎮發展邊界。實施國家綠化行動,促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粗放管理,加強濕地的保護與修復,加強地質災害的防治和管理。完善天然林保護體系,延長農地退耕還林還草,嚴格耕地,擴大試驗作物輪作,完善耕地草原江湖恢復體系,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
習近平的生態文明觀不僅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且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它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態觀,是按照和諧處理原則形成的人與自然。習近平的生態文明觀是立足于中國當前的社會發展現實,是對中國生態環境困境實際執行情況的調查結果;習近平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社會群眾。最大的幸福就是發展的動力。對于改善中國社會生態環境,轉變生態治理思維模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創新意義。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生態文明的必然趨勢,習近平提出的生態文明概念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習近平的生態文明理念包括人口現狀,中國的資源環境處于社會發展的考慮范圍,整體宏觀調控,這可以說是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和發展。習近平從多角度解讀生態文明概念的內容,提出了許多新的思想和觀點。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要求,思路和發展路徑包括重要方法和科學理論價值。在哪里成為世界的指導原則,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想,建設民主和諧文明社會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