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紅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在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時代,各高校都擁有了基于公共數據庫的信息化系統,校園內的師生皆可以在此生成、獲取、儲存個人數據,完成了校園的換代升級。而隨著IT技術向DT技術的轉變,“互聯網+”開始進校園后,原來具有明晰“校園”界線的數據庫信息系統已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對數據聯接、共享的要求,這時由數字技術為先導的“互聯網+”時代的智慧校園應運而生。智慧校園就是要打破“校園”界限,讓校園內、外的各種信息和數據在云端融合、自由交互、流動、共享。
關于智慧校園的概念,學界目前代表性的觀點有:“智慧校園”是第四代數字校園的呈現形態,能夠有效支持教與學,豐富學校的校園文化,真正拓展學校的時空維度,以面向服務為基本理念,基于新型通信網絡技術構建業務流程、資源共享、智能靈活的教育教學環境;①智慧校園是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慧化的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化環境,這個一體化環境以各種應用服務系統為載體,將教學、科研、管理和校園生活進行充分融合;②智慧校園是物聯網在學校教學管理、公共安全、后勤保障中的具體應用,為學校構建了智能化的學習和生活環境③等等。分析學者們對智慧校園的界定,認為有以下幾層涵義:
無論在上述概念中提到通訊網絡還是物聯網,都是智慧校園建設中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持和數字平臺。網絡技術既具有融合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與有機協作的功能,也具有讓人們透明使用資源并按需獲取所需要的信息的功能,還具有智能感知、智能識別等功能。具有這些功能的網絡技術可以把校園的管理、服務、保障等部門的信息融合、交換,為師生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雖然高校信息化建設近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普遍存在平臺單一、系統分散、數據割裂的問題。學校各部門信息系統的數據均由本部門分散管理、各自掌握,使校園內的數據信息呈割裂狀態。而“互聯網+”時代的智慧校園建設,強調的是行為的數據化,數據的聯接化、共享化、要素化和聯接的廣泛化,是要通過聯接進行數據的交互,最終實現數據間的融合。
智慧校園要利用局部網絡或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把傳感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物等聯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聯結,發揮智能感知的功能,為師生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如當學生走入教室或圖書館時,它可以感知該學生周圍的環境,采取自動打開或關閉窗簾、自動調節光線的強弱,為學生創造一個舒適的上課或閱讀環境;又如還可以通過定位功能實現對學生的安全管理;也可以通過教學設備上的電子標簽可以知教學設備的利用狀況等等。
智慧校園的建設要從以教和管為中心走向以學為中心,從原來讓用戶主動適應校園內各類被人為固化的系統轉向讓各類校園系統主動以動態、碎片化的方式按需提供給用戶,實現對數據的高能、高效利用。它的實現需要新技術要素的支持。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與物、物與物、人與人的聯系更加廣泛和深入,公安院校與公安機關、各公安院校之間、公安院校園內部各組織機構之間的聯系也變得越來越密切,在這種“全聯接”狀態下產生的復雜、海量的大數據為存儲、管理和利用帶來巨大的壓力,而云計算以“系統工程”的思路滿足了應對“大用戶”、“大數據”和“大系統”的需求,可以使信息系統資源的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為公安院校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多創新的可能。公安院校智慧校園中的教育“云”的建設,要從學校教學、管理、科研的信息基礎設施虛擬化開始,推進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及圖書館基于云框架的教育資源建設,為師生提供云主機、云存儲、云桌面等多項云服務,打造“云”教育體系。
“網”是聯結“云”與“端”的中介,它可以暢通人人、人物、物物之間的廣泛連接,使其間信息的融合和交互成為可能。國務院辦公廳于《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創新供應鏈人才激勵機制,加強國際化的人才流動與管理,吸引和聚集世界優秀供應鏈人才。”的思路。此時,公安院校供應鏈人才的培養進入了與互聯網、物聯網進行深度融合的智慧供應鏈新階段。智慧校園建設新技術的核心就是要建成快速無縫的網絡,通過提升校園網絡的出口帶寬,提高信息交換的負載能力,形成高速、高效、穩定、安全、易于管理的校園網絡環境,滿足公安院校智慧校園建設和智慧供應鏈人才培養體系要求。
“端”是計算機網絡中處于網絡最外圍的設備,主要用于用戶信息的輸入以及處理結果的輸出等。隨著數據處理模式從分散走向集中和網絡連接方式的多樣化及跨平臺能力的擴展,網絡終端設備將以眾多的面孔出現。除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穿戴設備還有各類APP等。“端”可以把信息、數據因時、因地通過“觸手”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在智慧校園的建設中利用“端”的強大功能一是可把校內的公共微信宣傳系統、教務信息系統、圖書管理系統、財務系統等進行整合,減少用戶讀取信息時需要一一關注的環節,讓師生可以通過智能設備或App就可以輕松獲取個性化需求的信息;二是既可以實現校園內部信息資源的共享,也可以實現與兄弟院校信息資源的共享,還可以實現與公安機關信息資源(依法可共享的信息)的共享,促進各數據間的融合、交互,完成校園“教育云”的建設。
智慧校園的個性化選擇和服務為有助于學校的內涵式發展,它的建設思路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目前的校園信息化建設是分塊推進的。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的興起,互聯網、物聯網的拓展,給公安院校智慧校園的建設提供了更多的技術支持。在智慧校園建設中,要轉變建設方向,打破各塊系統間的數據堡壘,構建“云、網、端”一體化建設的思路,統籌校園信息化建設和數據運用,讓各塊數據流動、融合、交互起來,打造智慧校園,提升數據運用的效能,實現數據價值增值。
當前的信息化校園的數據存在著低端、低效的問題,提高現有數據的利用價值和挖掘數據的潛在價值是智慧校園建設的關鍵所在。具體思路為:一是改變數據靜態、分散的現狀,形成信息、數據流,讓它們跨越時空從多點到達用戶端;二是引導師生充分利用線上的平臺和資源,滿足其個性化需求;三是通過數據分析,了解師生的潛在需求,給予師生內涵發展的個性化建議,以挖掘數據更深層次的價值。
智慧校園建設的有效推進離不開支持系統的支撐。其支持系統包括:一是建設規劃支持系統。校方要進行近期和遠期的設計,制定不同時期人員、資金、技術、設備的投入規劃和重點建設項目的規劃;二是教學管理支持系統。教學管理者要以學生內涵式發展為抓手,打造以學習者為中心、個性化定制的教與學為一體的教學環境,引進和共享各種學習資源,通過終端監控和考核,認定和轉換學分;三是公安機關支持系統。公安教育的目的在于為公安機關培養應用型人才。在鏈接公安機關依法可共享的信息的同時還可以發起與創建C20慕課聯盟,院校可以為公安機關提供理論支持,公安機關可以為院校提供實戰支持,把一線民警和師生所需要的資源通過終端送到其手中,實現教育與實戰的雙贏。
[ 注 釋 ]
①任友群.智慧校園:高校管理信息化的轉折與挑戰[J].北京: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10):20.
②周彤,劉文.智慧校園建設的現狀與思考[J].信息與電腦,2011(10):86.
③李春若.基于物聯網的智慧校園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