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萍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本文主要從政治觀的狹義方面講什么是政治的問題?這是一個理論與現實問題。許多政治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闡發了不同的政治觀,使其含義形成了不同的解釋,但這反而加深了人們對政治的認識。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觀貫穿于黨和國家的思想理論與實踐中,創造性地回答了國家的權力“來源于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通過治國理政的實踐反映得更為具體。本文結合中國實際,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對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政治觀的思想淵源進行探析。
新時代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觀有其深厚的文化淵源,它不是自發生成的,而是植根于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文化基因中,其潛移默化與深遠持久的特點對新時代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政治觀的產生與發展起著一定的傳承作用。
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文化在古代政治思想家們的著作中淋漓盡致,雖說表述不同,但卻都指向“民”。歷代明君也都十分關心天下蒼生疾苦,常微服出訪體察民情、聆聽民聲,施政治理國家。早在商朝就已出現重民思想的雛形,在《尚書·盤庚》中,盤庚在告誡群臣時說到:“施安德于民”、“無總于貨寶,式敷民德,用屑一心”。意在說明應摒棄私心,給臣民們實在的好處。不要中飽私囊,要憐憫撫恤百姓,與民同心?!八茌d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也說明“得民心”的重要性?!懊裥氖亲畲蟮恼巍薄1]這正是習近平對傳統思想政治文化的肯定。
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歷史與實踐證明,歷朝歷代政權更迭,國家的興盛與危機都與人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不得民心阻礙政治秩序的穩定。傳統的“民本”政治思想雖產生于封建社會,但是在否定其不合理的同時也應肯定其仍有時代優越性,應辨證地認識,萃取其精華服務于新時代治國理政,體人民之苦,靠人民之力,護人民之益。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證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實踐的主體,是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通過實踐參與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觀內涵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在遵循其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因時制宜地進行創新與發展。
<<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解放和全人類的解放不可分離,無產階級要獲得解放,就必須解放全人類”。[2]旨在說明共產黨是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觀立足于人民群眾觀,在互聯網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下發展創新“網絡群眾路線”,解人民所需,利于提升其政治參與意識能力。
習近平指出“我們的黨來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3]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指明了黨的根本價值取向,說明人民群眾是黨取得偉大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啟示黨應植根于人民,爭取人民的擁護;依人民之智,推動政策的科學制定;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與首創精神,創造偉大事業。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改革與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歸根于黨堅定的人民立場,堅持人民民主專政??v觀黨95年的歷程,自成立到毛澤東帶領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獨立,闡述了“為人民服務”的科學內涵;鄧小平“經濟政治觀”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實現總體小康夢;江澤民的“人民群眾利益觀”,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這一生命線;胡錦濤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成了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政治觀的實踐基礎。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的論斷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新時代的奮斗目標,根據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成就將“中國夢”與“人民夢”相聯系。此外,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制定“精準扶貧”政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眾多惠民舉措。通過法治建設保持政治生態文明、以“發展為了人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政治理想,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關注人民的利益訴求,落實政治行動,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
總之,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觀貫穿于黨和國家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中,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進一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