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正
貴州元治律師事務所,貴州 貴陽 550002
移送管轄,是指地方人民法院受理某一案件后,發現對該案無管轄權,為保證該案件的審理,依照法律相關規定,將該案件移送給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規定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因本條規定移送管轄太過籠統,只要人民法院找出:“不屬于本院管轄”的證據,即可隨意移送案件。例如,司法實踐中的案例,一個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出借人為王某,借款人為一對夫婦但某和陳某,連帶擔保人為龍某和李某,當事人以連帶擔保人龍某戶籍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訴,接近年尾,法院為了結案率,每天打電話給當事人勸其撤訴,當事人因沒有接受法院的撤訴意見,法院便在龍某戶籍住所地社區開具一張證明,證明龍某未經常在龍某戶籍地居住且超過一年,指明應向龍某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訴,后裁定連帶擔保人李某戶籍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首先得賦予公民最基本的訴訟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對“不予受理、對管轄權有異議的,駁回起訴”三種裁定可以提起上訴。對人民法院依職權移送管轄是否屬于“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情形,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依職權移送管轄的案件幾乎沒有權利上訴,導致法院任性移送管轄后,當事人還沒有維權救濟的途徑。如何保障當事人被法院依職權移送后的救濟權,同時制約法院依職權移送管轄的不當職權,是筆者思考和司法實踐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5年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本司法解釋雖然進一步規范了管轄中的問題,但是人民法院依職權移送管轄問題卻沒有涉及,如何規制和約束人民法院“任性”移送管轄現象,筆者建議立法或由最高人民法院盡快出臺司法解釋明確約定法院依職權移送管轄的具體情形。依靠法律列明的移送管轄的具體事項約束人民法院“任性”移送管轄,防止拖延當事人訴訟時間和增加當事人訴訟成本的不好現象,從而也杜絕司法權利尋租和司法腐敗。
法律是最后一道防線,司法救濟權就是公民的最后一道權利。人民法院依職權移送管轄后,當事人沒有救濟途徑,出現人民法院“任性”移送后無權救濟的法律空白,如何破解當事人被人民法院依職權依職權移送后無救濟途徑的窘態,筆者建議應立法賦予當事人上訴權或復議權。一賦予當事人上訴權,即凡是被人民法院裁定依職權移送管轄的案件,當事人依法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通過賦予上訴權,當事人可以得到上級人民法院的司法救濟;二賦予當事人復議權,即凡是被人民法院裁定依職權移送管轄的案件,當事人可以向本級人民法院院長提請司法復議。人民法院依職權“任性”移送管轄后無人監管的現象,通過當事人申請司法復議向本級人民法院院長審查得到保障。
針對上述賦予當事人上訴權和復議權適用。當事人直接向上級人民法院上訴,優勢是直接跳過本級人民法院的管轄,讓其上一級人民法院重新審理,有利于案件不受干涉更加公平公正地審理,弊端是喪失了一審實質審理程序;當事人向本級人民法院院長提請復議,優勢是一審得到正常地審理,有利于法院查明事實依法判決,同時上訴得到二審審理,若一審判決后原告不上訴的情況下,可以節省二審司法資源,弊端是一審可能繼續受干涉,受不公正對待。
上訴權和復議權并立使用,當事人既可以選擇向上級人民法院上訴,也可以選擇向本級人民法院院長提請復議,兼其并用擴寬了當事人司法救濟途徑,同時更加約束了人民法院依職權移送管轄的職權。
綜上所述,明確人民法院依職權移送管轄具體情形和賦予當事人司法救濟權,不僅填補了人民法院“任性”移送后無權救濟的法律空白,還約束了人民法院依職權移送管轄的職權。通過賦予當事人上訴權和復議權,形成人民法院依職權移送管轄后,有人管、有人監督和有人維權途徑的司法制度保障。
[1]張海燕.當事人對移送管轄裁定的救濟[J].理論學刊,2016(04):128-133.
[2]黃帥.我國民事訴訟移送管轄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