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藝璇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6
2008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頒布實施,其中唯一涉及到損害賠償的是第50條:“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審理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該司法解釋第14條第2款規定:“根據原告的請求,人民法院可以將原告因調查、制止壟斷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計入損失賠償范圍。”
1.損害賠償請求權主體不明確
我國反壟斷法主要有兩處規定涉及到請求權主體,一是反壟斷法第50條中模糊規定的“他人”,二是司法解釋第一條規定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但這兩個法律條文都只是概括性地作出規定,請求權主體的具體范圍并沒有得到明確規定。因為壟斷違法行為而受到直接損害的直接購買者毫無疑問是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主體,但一般消費者是否能提出損害賠償也應當得到明確。
2.過錯是否是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
對于損害賠償責任的歸責方式,我國反壟斷法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對于不是出于主觀故意而造成的損害結果,壟斷行為人是否要負有賠償責任?法條對這個問題并沒有加以規定,在實際訴訟中很難保證對損害賠償責任有合理準確的追究,因此我們有必要在反壟斷法中予以明確。
3.損害賠償的范圍及計算方式不明晰
因為反壟斷法保護對象的是競爭,并不是人身權利上的法益,因此可以認定壟斷法上的損害應當只是財產性損失。反壟斷法僅規定了“給他人造成損失,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司法解釋也只是規定了可以計入一些合理開支,對于該損失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并沒有明確的規定,計算方法也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這就影響了損害賠償數額的最終確定。
過錯是否作為反壟斷法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做法各有不同。
根據《禁止私人壟斷及確保公正交易法》第25條第2款:“事業者證明其無故意或過失的,亦不能免除前款規定的責任。”也就是說,即使壟斷行為人在并沒有造成損失的主觀故意,其也必須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就是無過錯責任制。
美國法律認為,凡是違反反壟斷法的行為都具有主觀惡性,并不存在故意與過錯的區分。因此,在反托拉斯法中,過錯并不是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壟斷違法行為只要得到確認,違法者就會被認定為具有主觀過錯,無過錯的壟斷行為是不存在的。①
臺灣地區的“公平交易法”第31條與第32條規定:“事業違反本法之規定,致侵害他人權益者,應負損害賠償責任。”“法院因前條被害人之請求,如為事業之故意行為,得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已證明損害額之三倍。”從法條可以看出,臺灣地區事實上實行的是無過錯責任制,但是主觀故意作為加重條件。
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賠償模式主要有三種。
一是三倍損害賠償。三倍損害賠償是指對于能夠證明的違法壟斷行為所造成的損失,壟斷行為人應當給予受害人所受損害的三倍作為賠償。美國是世界上唯一采取強制性三倍賠償的國家。壟斷違法行為往往意味著高額的壟斷利潤,但難以查實和證明,因此三倍賠償責任能夠增加對壟斷違法者的起訴和促進反壟斷立法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好的補償和威懾作用,但同時,在實踐中,三倍的賠償倍率也會導致濫訴現象的發生。
二是單倍損害賠償。單倍損害賠償就是壟斷行為人只需要賠償受害人的實際損失。日本《禁止私人壟斷及確保公正交易法》第25條規定:“實施私人壟斷或者不正當交易限制或者使用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的事業者,對受害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②法國《關于價格和競爭自由的法律》第36條規定:“任何生產者、商人、制造者或手工業者對下列行為負行為人責任及賠償所生損害的義務。”該種方式在各國反壟斷法中廣為適用,也飽受詬病。由于反壟斷訴訟成本非常高,過低的訴訟收益無法激發受害者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積極性,也不利于體會高反壟斷法私人執行的有效性。
三是三倍以下酌定賠償。這是臺灣地區首創的制度,也與其歸責方式有關。“公平交易法”第32條允許法院自由裁定損害賠償的數額,但是這個數額不得高于實際損失的三倍。這種模式在單倍賠償的基礎上吸收了三倍賠償的精髓,通過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注重關注個案中被告承擔的法律責任,但同時提高了對法官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對私人主體起訴的利益驅動力不足。
壟斷違法行為一般都極其隱蔽,要證明其存在往往十分困難,如果要求受害人承擔違法行為人在主觀上過錯的舉證責任并不合理。因此,我國反壟斷損害賠償制度應以無過錯責任原則為基礎。
一般來說,當壟斷行為人實施壟斷行為時,其必定認識到該行為的違法性,由過錯而出現的壟斷行為是幾乎不存在的。與此同時,由于信息不對稱,受害人很難證明壟斷行為人實施壟斷行為是出于過錯還是故意。即使壟斷行為人實施壟斷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經濟效率,但在行為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負面影響。對于這種由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可非難于行為人的責任也應當加以歸責。
同時,對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反壟斷法對其進行規制是主要考慮行為者是否有主觀上的故意,對于這種行為應當采用過錯責任原則。
反壟斷法損害賠償制度的建立不僅是為了維護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更要追求整個社會的公平利益,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極為重要。我國可以借鑒臺灣地區的立法,實行酌定多倍損害賠償制度。
首先,由于壟斷違法行為往往會造成巨大且持久的經濟損失,而這種損失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也很難進行人為地區分,受害人的損失和行為人的利益常常難以確定,因此,多倍的損害賠償更能激勵私人主體發現壟斷違法行為,彌補公共機構執法的缺陷,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③
其次,由于不同壟斷者的主觀心理不同,對于過失壟斷違法行為,如果強制使用三倍損害賠償制度,就有可能出現懲罰過度的情況。當然,酌定賠償要求法官具有較高的法學、經濟學素養,因此產生的不確定性也應當有制度性的規制。
另外,作為大陸法系國家,我國在侵權行為領域一般采用實際損害賠償的標準,但在某些特殊領域已經存在突破性的進展。2014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就規定了在經營者存在欺詐行為的情況下,消費者可以得到三倍的損害賠償,造成人員傷亡的情形下,消費者還有權要求得到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這樣的先例為我國酌定損害賠償制度的建構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經驗,提高了反壟斷法賠償責任制度實施的可行性。
[ 注 釋 ]
①李國海.反壟斷法損害賠償制度比較研究[J].法商研究,2004(6):24-30.
②王玉輝.日本反壟斷法損害賠償制度探討[J].現代財經,2005(7):60-64.
③萬宗瓚.反壟斷法中損害賠償責任的比較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15(4):181-186.
[1]李國海,李云妹.論民事損害賠償制度與民法的關系[J].經濟法論叢(第十四卷),2008(1).
[2]楊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精解[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3]王玉輝.日本反壟斷法損害賠償制度探討[J].現代財經,2005(7).
[4]王玉輝.反壟斷法中消費者損害賠償權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0(3).
[5]李國海.反壟斷法損害賠償制度比較研究[J].法商研究,2004(6).
[6]萬宗瓚.反壟斷法中損害賠償責任的比較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