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潔 蔡望楠
河北師范大學法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的報告中提出“國家制定監察,依法賦予監察委員會職責權限和調查手段,用留置取代‘兩規’的措施①”。這代表著黨和國家對于反腐的決心,同時這也是依靠法治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表現。我們可以在監察體制改革中發現黨和國家對于反腐這一問題,在法治的基礎上,采取了更加科學的方式和手段,比如前文提過的留置取代‘兩規’,這種變化意味著黨和國家對于法治的重視,同時意味著我們對于國家治理的不斷成熟。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兩規’措施存在不斷的爭議,主要是為圍繞‘兩規’的合憲性問題。有學者認為,‘兩規’與憲法精神相違背,在某種程度上挑戰了憲法的權威,侵犯了公民人身自由的憲法權利,有悖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但也有觀點認為,基于國家功能體系維系的大背景下,“黨組織與黨員”之間是一種特殊權利關系,并且作為一種社會現實客觀存在、不能簡單的否認其“特殊性”的存在②。這種特殊權力觀點代表著將國家政治主體納入到法治體系,并且以法治體系對其形成秩序上的引導,保證任何違反國家法律的主體都會受到法律的懲治,進而保證國家監察體制的貫徹,保證國家反腐工作在法治的背景下得到更有效的實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涉及追究刑事責任的問題,應有檢察院直接介入辦理,認為確實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應當依法移送法院提起訴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新時期法治和反腐敗的應有之義。留置取代‘兩規’的出現意味著我國治理體系的不斷成熟,我國相關政策的法治化和科學化,這也代表著黨和國家對于法治的踐行,將會使得我們的政治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治理經驗更加成熟。
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了憲法修正案,修正案中明確規定了取代‘兩規’的‘留置’,這為‘兩規’注入了新的生命。監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中國共產黨統一領導下的國家法反腐敗工作機制,將分散各部門的監督權力調整為統一的國家監督。為此規定,監察委員會既不是行政機關也不是司法機關,是行使國家監察職能的專責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監察權。監察體制改革不僅僅是為了整合辦案力量、監督力度,而且還包含著重大的政治意義③。從國家權力結構方面出發,監察委員會所掌控的監察權將會成為一項新的國家權力,而這項國家權力將會和現存的行政權和司法權構成國家權力新體系,這代表著國家政治體制的不斷完善,有權力有監督,保證權力運行的秩序化。從國家機構方面分析,監察委員會的出現,標著著國家政治運行機構的不斷完善,這一機構的出現意味著國家機構監察體制的缺失發展為機構健全,監督全面,運行有秩序的國家機構新體系。改革賦予監察委員會享有“監督權、調查權和處置權”,具有多樣性和強制性的特征,完善反腐倡廉法律制度,推動反腐敗工作的制度化和法治化④。
法治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主體的法律性質。留置是強制的,以國家法律的形式存在,它體現了國家意志和強制力的本質屬性。監察委員會在對違法亂紀和相關職務犯罪的時候,按照法律規定的流程對相關人員采取留置措施,而被調查人員在調查期間應該服從監察委員會的法定程序,這代表著監察委員會工作的法治化,這種有法可依的狀態是對調查者和被調查者給予法律保障。
第二,程序的正當性和規范性。反腐敗需要法律的規范,通過法治正當程序的運行,才能實現對反腐程序的規范治理。在監察法草案中明確規定了,留置的期間以及留置后通知家屬等措施。從法律層面對留置權人在留置期間的合法權益進行法律規制。與‘兩規’相比,體現了法治思維,同時它也體現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這是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推進反腐敗工作的重要表現。
十九大的召開,對反腐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指導,用‘留置’取代‘兩規’,使反腐工作將在法治化軌道上高速行駛,并以取得壓倒性勝利為戰略目標,使之達到正本清源之效和“標本兼治”之目的,這必將成為法治反腐的重要利器。
[ 注 釋 ]
①張磊.改革,不止于掛牌——浙江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紀實(下)[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7-6-14.
②彭江輝.用留置取代兩規的實踐基礎與法理邏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
③焦洪昌,古龍元.從全國人大常委會看監察體制改革[J].行政法學研究,2017(4).
④馬懷德.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和主要任務[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