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輝 周皓妍
1.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2 2.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2
違約解除是《合同法》第94條規定的,當出現一定的違約情形時,非違約方可以解除合同的一種合同解除類型。合同解除后,非違約方從原合同關系的束縛中掙脫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非違約方的救濟,但如何補足非違約方的損失及讓違約方承擔責任的核心問題并沒有解決。由于《合同法》第97條對此規定的較為模糊,理論和實踐中爭議頗多。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損害賠償的請求權基礎為切入點,對違約解除后的損害賠償范圍進行探討,為確定違約解除后的損害賠償范圍提供參考。
請求權基礎,指得支持一方當事人得向他方當事人有所主張的法律規范。損害賠償之發生原因,分為違反契約、侵權行為及法律之特別規定三種。而違約解除后損害賠償的發生原因只可能是違約行為或法律規定。目前我國學界認為合同解除后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有兩類,一是法律規范基礎,二是理論學說基礎。法律規范基礎主要指《合同法》第97條、第107條和第113條等,理論學說基礎主要有基于違約行為所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說和基于法律規定所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說兩種。
該說認為,違約解除后的損害賠償是一種基于違約行為所生的債務,當原合同債務人違約時,當事人之間的原合同債務就轉化為損害賠償的債務。原債權人有權請求債務人賠償損害,原債務人也有義務賠償因其違約給債權人造成的損害,損害賠償之債是基于違約行為發生的,是原債務的轉化形態。無論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基于違約行為所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均不因合同解除而消滅。
該說認為,合同解除具有一體的溯及力,合同關系因違約解除而溯及既往地消滅,以合同有效存在為前提的因債務不履行而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但由于非違約方因合同解除而受到損害,其仍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該損害賠償請求權并非基于違約行為,而是依據法律規定因合同解除產生。
筆者認為,違約解除后損害賠償的請求權是基于違約行為產生的,亦即“原債務人債務不履行所生損害賠償之延續,非解除契約而新生的請求權”。民事權利依權利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原權利和救濟權。在債權理論上,違反債的后果不是直接產生救濟權,而是產生新債(如損害賠償之債),當再次違反新債時,才會產生救濟權。債權人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權利是債權請求權,債權人請求債務人承擔違反民事義務的責任的權利是債權的救濟權請求權。具體到合同關系中,合同權利是債權,履行合同的請求權是債權請求權,損害賠償的請求權是債權請求權的轉化形態,是債權的救濟權請求權。違約解除后,合同關系消滅,原債權消滅,原債權的請求權也隨之消滅,但請求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的原債權的救濟權沒有消滅,其請求權也未消滅。因此,違約解除之后仍可以請求損害賠償,該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基于違約行為產生的,是原債權的救濟權請求權。
“損害賠償系民法之核心”。違約解除后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補足非違約方的損失及讓違約方承擔責任,亦即損害賠償的范圍問題。目前,對在確定損害賠償范圍時應遵循完全賠償原則,學界已無爭議。然而,由于學界對于違約解除后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的認識不同,依完全賠償原則確定的損害賠償范圍就有所不同。
若違約解除后損害賠償的請求權是基于違約行為產生,依完全賠償原則,損害賠償應如同將非違約方置于合同被適當履行的情形下,因此,非違約方應從合同履行中獲得的而實際因違約方違約而未獲得的利益,即履行利益,違約方都應賠償。
若違約解除后損害賠償的請求權是基于法律規定因合同解除產生,依完全賠償原則,損害賠償應如同將非違約方置于訂約前的狀態,因此,非違約方因相信合同有效存在而實際不存在所受損害,即信賴利益,違約方都應賠償。
筆者認為,一般情況下,違約解除后損害賠償的范圍為履行利益,包括訂立合同支出的必要費用、因相信合同能夠履行而支出的必要費用和可得利益損失。通過對履行利益的賠償,使其恢復到如同合同被適當履行的狀態,實際上已經補足了非違約方所遭受的全部損失。但通過對履行利益的賠償并非總能補足非違約方所受損失,且考慮到保護信賴利益對保障交易安全的作用,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非違約方信賴合同將要被履行付出的代價超過了履行利益,違約解除后損害賠償的范圍為信賴利益。因此,在違約解除后,不妨賦予當事人選擇權,在信賴利益與履行利益兩者中擇一主張,以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1]許中緣,耿真,雷艷平.法釋義學視角下合同法定解除的損害賠償[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2]陽子龍.論合同解除后損害賠償的請求權基礎[J].前沿,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