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冬平
福建聯合信實(龍巖)律師事務所,福建 龍巖 364000
在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二條中的規定即是對違約與侵權之訴競合的明確規定。根據該規定,不難看出,合同違約之訴與侵權行為之訴的競合,是指賠償主體一方因實施違法合同約定的侵權行為,從而使該侵權行為具備合同違約與民事侵權的特征,因而產生了法律上的合同責任以及民事侵權的賠償責任。
根據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在時效的規定、歸責原則、管轄法院等都存在不同之處,在選擇請求權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因為運輸合同的歸責原則為嚴格過錯責任的原則,旅客只需要證明存在運輸合同關系即可;而承運人必須提供證據證明其沒有過錯,否則,法院則推定承運人存在過錯行為。但,若是按照侵權責任起訴則不同,因為侵權責任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制度。旅客應當舉證證明被告存在過錯,舉證難度相對較大。
根據《合同法》第302條的規定以及我國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相關原理,在合同違約的訴訟中,只要旅客(原告)不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情形,那么,當發生交通事故后,承運人(合同相對方)應當承擔全部的賠償責任,而不論受害者是否存在過錯。而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若是原告(受害者)要求被告方承擔民事侵權的賠償責任,那么,在此情形系,人民法院會根據雙方的過錯大小來判決各自應承擔的責任大小。因此,作為受害者,也就是原告而言,應當認真衡量自身在事發發生過程中以及自身損害過程中是否存在過錯。如受害人(原告)只是存在輕微過錯或者同等過錯,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種情形下,可以選擇以合同相對方(運輸公司)為被告方;若是受害者自身沒有過錯,那可以綜合考慮其他因素再來確定被告。
我國《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于管轄法院的確定有著明確的規定。根據規定,對于合同違約引起的糾紛,可以由合同履行地(包括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管轄。而對于因侵權行為引起的糾紛則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管轄對于侵權訴訟的管轄。因此,原告可以根據方便訴訟的原則來選擇管轄法院。
作為原告,也就是受害者這方來說,打官司的主要目的在于得到實實在在的賠償,以此來彌補交通事故對自身造成的損害。若法院判決后,被告沒有實際賠償能力,那么受害方的損失也就無法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彌補。因此,作為受害者,在選擇請求權時應當先平衡下各被告的賠償能力。比如,在運輸合同履行過程中,由第三人的侵權行為導致交通事故的,這種情況下,受害人可以向運輸公司主張違約責任也可以向實際侵權人主張侵權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受害人應考量運輸公司與實際侵權人之間的賠償能力,以此來確定被告主體。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存在運輸車輛掛靠運輸公司的情形。因為實際車主一般是個人,其賠償能力往往不如被掛靠的運輸公司。因此,若掛靠的車輛發生意外事故,受害者應當如何維權呢?而被掛靠企業則認為自己不應承擔責任,因為《掛靠協議》有約定發生事故后責任由實際車主自行承擔。各方對此存在爭議。
筆者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規定,在此情形下,原告(受害者)可以主張由掛靠人(個人)以及被掛靠人(運輸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筆者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作出的批復的規定,該批復對車輛的所有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做了非常嚴格的限制條件,即買方使用該車輛時,不是為賣方的利益而使用的。
現實生活中,車輛租用或者借用的情況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當被租用或者借用的車輛發生交通意外時,受害人又該向誰主張權利呢?筆者認為,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若車輛的名義車主與實際車主(肇事方)不是同一人時,而且事故責任又屬于該車輛一方的,首先,應當由承保的保險公司在交強險范圍內賠償。保險理賠還不能彌補受害人損失的,再由車輛的實際車主(實際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如果車輛的所有人對于該事故的發生存在過錯的,也應賠償受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