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莉
南京理工大學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論斷,新要求,他強調: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習總書記的這一論斷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啟示和要求。當前,高校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大多著眼于生命、財產安全教育,鮮少有人將安全教育的重點落在信仰安全教育;在本文中,筆者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將信仰安全定義為:政治信仰堅定,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道德信仰明晰,有明確的道德認知;有著清晰的目標和奮斗方向。它囊括了政治信仰、道德信仰、個人理想等多個因子,并且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發展改變,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
生態系統理論是社會心理學領域中一個個體發展模型理論,它強調個體發展嵌套于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境系統之中,在這些系統中,系統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著個體發展。在此理論的指導下,筆者認為,大學生的信仰安全處于以室友同學為主體的同輩群體的微觀系統、以高校教師、輔導員為主體的中間系統,以及社會整體大環境的宏觀系統的包圍中,互相影響,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生改變。
縱觀當前高校大學生信仰安全的現狀,我們不難發現,在很大程度上,當前大學生處于“信仰危機”的窘境中。
首先,政治信仰模糊。回顧新中國發展的偉大歷程,每一項成就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指導下實現的。然而隨著當前物質文化的不斷進步,新一代青年人無法體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偉大指導意義,導致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政治信仰上表現出了模糊的一面。其次,道德信仰弱化。道德是除法律之外約束人類活動的最有效武器。然而,“裸貸”現象不不斷出現,對偉大歷史人物的質疑和丑化,“謀殺舍友”劇情不斷上演,“學術造假”情況屢見不鮮,這些無不證實了大學生道德信仰弱化的事實。再次,生活缺乏目標和努力方向。在傳統的定義中,大學生代表年輕有活力一族,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4],然而,與社會的預期所不同的是,當前大學生社交媒體中,“無聊”、“空虛”、“寂寞”越來越多地出現。
綜上,當前大學生信仰安全處于危機之中,而究其原因,社會、學校和個人都難逃其咎。要建立大學生信仰安全教育網絡體系,必須多方聯動,形成穩定和正向的發展循環系統,從而引導大學生信仰安全回歸正位。
信仰安全教育是引導性和啟發性的教育思想產物,其目的是讓學生適應社會需求、堅定正確的信仰理念并指導行動,大學生信仰安全教育生態系統可以理解為: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信仰安全與周圍的生態環境之間通過信息流動保障和輻射帶動整合到一起的統一體系。
社會環境是信仰安全教育網絡體系中的宏觀系統,起著龍頭帶動和全面引導的作用。在互聯網時代,當前社會主流環境的引導的抓手是網絡媒介陣地,因此要著力凈化網絡環境,防止境外勢力通過網絡直達大學生身邊,此外還要通過深入人心的公益廣告,圖文并茂的宣傳材料,入耳入腦的電視佳作等對主流價值信仰理念進行重復和強調,將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層層滲透,將之內化于大學生的心中。
高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在信仰價值理念傳導、教育活動創新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輔導員要加強思想狀況調研,不斷創新教育方式,用學生可接受的方式落實信仰安全教育的內涵;“兩課”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從自身層面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加強對學生信仰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學校各部門工作人員要率先垂范,積極踐行信仰安全教育的種種舉措,為大學生創造良好校園環境,筑牢大學生信仰安全教育的基石。
大學生所處的環境中,同輩群體的微觀系統是發揮時間最長,影響最為廣泛的系統。在信仰安全教育體系中,大學生本身作為教育對象應具備接受主題的意識及相應的價值儲備。首先要認識正確的信仰會幫助自己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加順利,要正確意識到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指導自身成長的積極意義,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明確自身使命,將個人理想和國家理想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實現個人夢想合力實現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