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荻 陳建軍 魏院珍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廣泛的參與,尤其是學生的參與是高校校規取得合法性的中途徑[2],但是由于高校學生的流動性,學生的很少參與甚至沒有參與高校校規的制定,通常校規是由高校未與學生協商而事先擬定的、學生必須遵守的制度,這就造成了部分校規無形中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
隨著大學生的維權意識日益增強,大學生訴高校的案件屢有發生,研究高校校規的合法性不僅能促進高校的法制化進程,而且能避免類似的訴訟案件再次發生。
高校是具有獨立管理機構的組織機構,其權利是一個以公權力為主的復合權利。高校和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有兩個層次。
一是行政法律關系,高等學校是法律、法規授權可以行使一定行政職權的教育組織,其具有行政主體地位,與行政相對人(學生)構成行政法律關系。在這種法律關系下,高校作為管理者,學生作為被管理者,兩者的主體地位是不平等的。例如,學位的授予權、學位的頒發權是高校依據《高等教育法》和《學位條例》等法律條規在教育主管部門授權下的教育行政管理權,學位授予權和頒發權是高校保障教學質量的有力手段。因此,在某些方面這種行政法律關系應長期存在并且不可或缺。
二是民事法律關系,高等教育現在逐步市場化,學生需要繳納學費、住宿費等費用,高校與學生是教育服務提供者和教育服務消費者的關系,兩者之間屬于民事法律關系,這種民事法律關系是以高校和學生的平等關系為基礎的。除了法律賦予高校的權力以外,學生和高校需要依靠合同規定的權力和義務來維持。
高校和學生存在著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和教育提供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民事法律責任,這種復合的法律關系存在于不同的法律環境中。
正是由于高校與學生之間復雜的法律關系,導致高校校規的性質也更加復雜,因此,首先要理清高校校規的權利來源。
物聯網在家庭安防、安全方面應用廣泛,佳木斯的住宅小區大多采用了RF門禁系統,加強了小區的安防建設,室內天然器傳感器可以及時檢測到報警數據,立刻啟動報警器,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感。電表、燃氣表、水表自動結算系統,方便了居民繳費;多媒體自動娛樂豐富了居民生活;家電自動控制,使居民生活更加方便。
根據我國《教育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具有一系列的權利,包括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處分、頒發相應的學業證書,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組織實施教育教學活動、招收學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規定,學生有“遵循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的義務。這些法律法規雖然對高校校規的制定權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高校具有校規的制定權是經過法律法規的授權,這是高校的隱形權利。
高校校規的權力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方面,法律法規的授權,高校具有辦學自主權和自主管理權。《教育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的諸如招生權、懲戒權、學位授予權等一系列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的正常實施和運行,必然需要制定相應的規則和程序加以保障和規范。從這個角度來說,校規的制定權是依據章程而行使自主管理權和辦學自主權的自然延伸。另一方面,高校作為民事主體,和學生之間訂立的民事合同,即為高校校規,其對于雙方都具有約束力。
高校校規雖然享有法律上的自治權,是在校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行為準則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基本依據,但是其性質作為一種自治規章。在涉及到相對人重要權利的高校校規,諸如受教育權、財產權、人身自由權等權利,是具有對外效力;其他涉及學生的一般性權利,在高校管理權限范圍內的高校校規是內部使用規則。高校法規在合法前提下可以視為法律法規的必要補充和有效延伸。
另一方面,高校和學生之間的關系還有民事法律關系,高校校規的部分權利來源于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民事合同。一般合同是由平等的當事人相互協商一致而設立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定,但高校校規不同一般意義上的合同,高校校規制定過程學生很少甚至沒有參與,不是學校和學生協商一致的結果。其屬于格式條款或者格式合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三十九條規定:“格式條款是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并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高校校規就具有這樣的特點[3]。
所以說,高校校規是一種在法律授權下對外具有部分效力的自治章程和高校與學生簽訂的格式合同,兩者的混合體。
格式合同一般具有下面幾個特點:(1)當事人一方事先擬定;(2)重復使用;(3)未與對方協商。這種格式合同減小雙方的談判、交易成本,同時,當事人一方在制定合同的時候,充分考慮和保障了己方的利益而對對方的利益考慮不足,合同的雙方地位不平等。這樣會導致合同雙方在實行合同過程中容易發生糾紛。那么,為了保證格式合同的合法性,必須包含兩個要件:一是實體要件,即內容本身的合法性;二是程序要件,即制定的程序合法。
也就是說,高校校規必須保證內容合法和程序合法。
為了保證高校校規的內容合法,保障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設立高校校規尤其是法源性校規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5]。
1.合法性原則
高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必須限定在國家法律法規的基礎上,不得違法法律,這就要求高校校規必須嚴格依照而不能超越法律法規的規定[5],不得與現有法律有抵觸。例如,部分學校對于宿舍中的電磁爐、熱得快等大功率電器進行查處和沒收,學校的管理權侵犯了學生的財產權;又如,少數高校對于學生違紀處理進行公示,這是學校管理權侵犯了學生的隱私權。這些案件時有發生,高校在制定校規的過程中要對各項條款進行審核,看看校規是否違背了法律和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則。
2.參與原則
學生作為受教育的主體和被管理者積極參與高校校規的制定是保證學生合法權益和校規活力的有效手段,能提高學生參與學校各類型活動的積極性。同時,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學生的特點不斷發生變換,校規的制定相對滯后,部分陳舊的校規會阻礙高校快速發展,學生的參與會提高校規修訂的頻率。
高校應該賦予學生校規制定的參與權,在制定和修改校規過程中積極征求學生意見,如開展聽證會、公開起草文件等,尊重并反映利益主體的意志表達。
3.權利救濟原則[6]
權利和救濟相互依存,權利救濟是以權利存在為前提,權利存在也是權力救濟的目標。學生的申訴權是《教育法》賦予受教育者的一項基本權利。學生申訴制度是學生在校期間,對于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或認為學校和教師侵犯了其合法權益而向有關部門提出要求重新做出處理的制度。
《普通高等學校管理規定》規定,如果學生對于學校處理或者處分決定有異議,在規定的期限中,向學校學生申訴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訴,學生申訴委員會負責受理。
校規在制定過程中要體現出這些要求。
校規屬于格式條款,其在制定過程中,學生并不知情。根據格式合同的程序性相關規定,如果學校沒有以明確方式在學生入校前提請考生注意,則該項規定對于學生入校以后并沒有約束力,校規處于無效的狀態。但是再實際操作過程中,大部分高校是在學生入學以后,對學生進行校級校規的宣講,此時格式條款成立的基礎已經不存在了,所以高校應當在在招生錄取前,以合適的方式告知學生學校的校紀校規,尤其是涉及到學生的受教育權相關規定。
高校在執行和制定校規過程中,程序合法是學校管理行為公開、公平、公正的基本保證。
高校校規是保障正常教學、科研的一種管理手段,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要始終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切實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7];與時俱進,加強高校校規的清理;規范高校校規的制定程序。
[1]鄺洪波.高校法治與學生權益保護[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11.
[2]朱永國.高校校規合法性探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1):52-54.
[3]田鵬慧,張杏釵.高等學校校規的法律性質及其效力判定[J].高教探索,2004(1):32-34.
[4]黃生貴.必須重視推進高校校規的法治化進程[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2):45-47.
[5]張忠.行政法視野下的高校校規[J].溫州大學學報,2006(4):50-54.
[6]王俊.試論高校校規應當遵循的幾個原則[J].中州學刊,2005(6):125-127.
[7]巨鵬飛.新階段高校校規制定應該“以人為本、與時俱進”[J].甘肅農業,2006(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