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婧 馬 靜
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開篇,薩維尼提出疑問:究竟什么才是適當、相應而可行的理念與理解?①對于這一問題,外界爭論不休,歸結起來無非兩類形式:其一為敵意性的,另外一種是友善的。薩維尼認為,當我們發(fā)現(xiàn)爭論的動機與論題均甚不堪時,則取第一種,當我們是在找尋造福于公眾福利的手段時,則取后者。②這是一種很好的解決辦法,其實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在當代應該從第二種解決方法去著手,我們制定和修改法律終極目的應該是為了公眾福利。
薩維尼認為,法律的制定不能單單依靠當時的環(huán)境以及當時統(tǒng)治者的需要,因為社會的發(fā)展至今經(jīng)過長時間洗禮,在歷史慢慢積淀中,習俗逐步深化,所以在制定法律過程中,需要立法者深入的考慮到民眾的需求。《拿破侖法典》較之立法技術而言,政治因素干預的影響更為遠大。這部法典將舊的憲法悉數(shù)廢止,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法條,拿破侖為了阻止舊有勢力的抬頭,不惜廢除一切舊的法條,他將所有能夠成為他絆腳石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踩在腳下,這也就是為什么日不落帝國最終走向毀滅。
上述法典,薩維尼給出的批判多于表揚,與此不同的是,德國的民法典,薩維尼給出了較為溫和的評論,③薩維尼認為,德國看似四分五裂,但是由于其長期受一種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即普通法,所以人們的思想并沒有分裂,盡管從形式上比較分散,但是思想上卻是統(tǒng)一的。當今來看,薩維尼的一些想法過于偏激,而且?guī)в幸欢ǖ墓粜裕贿^其中不乏有其道理在,所以在當時他的思想還是很受追捧的。
該書中有兩大章節(jié),如今讀來受益匪淺,一是在沒有法典處,吾人所當何為,二是在已有法典處,吾人所當何為。
蒂博與薩維尼在法學的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分歧是什么呢?④就是,在法典的制定上,蒂博認為一部法典的制定具有很大的難度,但是薩維尼卻認為只要方法得當,許多的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我更為贊同蒂博的觀點,以我國的法典為例,由于我們地大物博,人員眾多,所以許多的案例具有復雜性,不可能在法條中準確的找到答案,只能依靠一些現(xiàn)有的法條去解決實際問題。
(一)在沒有法典處,我們應該怎么辦?是去主動創(chuàng)設法條去適應每一個不同的案件還是對于已有的法條進行解釋?這是一個難題。在民法學中,有對法條進行擴大和限縮解釋的方法。這是一種沒有明文寫明法條時,碰到一些案例時的一些常規(guī)的解決方法,如果出現(xiàn)的案例法律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時,我們又當如何呢?《民法總則》給出了答案,其中第十條規(guī)定,在沒有法律明文時,可以用習慣來判定。
(二)在已有法典處,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首先,學好法律,使其與社會適用的部分能夠得到效用的最大化,其次,我們要掌握好法律的趨勢,這不僅僅需要法學的知識,還需要更多的其他層面的知識值得學習,從這中間尋找到社會發(fā)展的軌跡,最后,也是每一輩法律人不懈努力的部分,就是改變法典中與社會不相適應的部分。
與此同時,在該書中,薩維尼認為,在已有法典處,我輩仍需更加努力,不僅僅需要專業(yè)的知識,更需要的是根據(jù)科學的原理原則進行可靠的檢驗,加以成熟和完善,許多法典的制定者多為領域內(nèi)專業(yè)人士,難免缺乏一定程度的科學合理性,故而一個國家的法典中會有很多缺陷加以完善,而發(fā)現(xiàn)缺陷的過程是隨機的零散的,這也需要我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多觀察,多多完善,理論加實踐完成學習。以期使法典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讀完此書,我感慨頗深,薩維尼在此書的結語中寥寥數(shù)語,但卻飽含深情,他的目的在于尋求一種和諧、適當?shù)氖侄稳ブ贫ㄒ徊糠ǖ洌@個法典是兼容并蓄的,是適應社會并且不盲目專制的,這是薩維尼的美好愿景。
[ 注 釋 ]
①弗里德里希.卡爾.馮.薩維尼.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
②弗里德里希.卡爾.馮.薩維尼.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3.
③弗里德里希.卡爾.馮.薩維尼.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40-43.
④弗里德里希.卡爾.馮.薩維尼.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82-100.
[1]王巖剛.薩維尼歷史主義法律觀解讀[D].黑龍江大學,2014.
[2]朱虎.薩維尼的法學方法論述評[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0,32(01):69-82.
[3]張名夏.薩維尼的法律思想研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