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珊
天津市武清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1700
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賦予了檢察機關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權,對于解決審前羈押率過高的問題大有裨益。體現了“慎捕少捕”的刑事政策和“無罪推定”的刑法原則。建立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及時將沒有或者失去羈押必要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接觸羈押,體現了無罪推定的精神,強化了國家對公民人身權利的切實保障。
羈押作為一種程序上的預防性措施,必須在國家追訴犯罪的司法權力與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個人自由權利之間保持平衡,達到司法所追求的公平正義的目的。我國審前羈押率過高的現狀,背離了人權保障的價值理念,成為刑事訴訟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不僅僅是一項基本原則,而應當在加強人權保障的指導思想下,設計出包括強制措施在內的辯護制度、證據制度、偵查程序、起訴程序和審判程序等一系列富含這一思想的制度。①然而,盡管長期以來各級司法機關開展了專項治理、集中清理等執法,卻依然面臨著前清后超、邊清邊超的困境。羈押率的長期居高不下,也從側面突顯了羈押的適當性缺乏審查的問題。
在司法實踐中,一部分非重大案件也被適用各種延長期限的規定,甚至辦案部門之間互借時間,導致在押人員長時間被關押在看守所內,一旦判決卻往往已接近刑滿釋放的期限。②此種“關多長判多久”的現象,一方面是由于辦案部門案多人少、辦案壓力大所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辦案人員在執法理念上依然偏重于打擊犯罪,而對于人權的保障則相對忽視。
《人民檢察院辦理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規定》的出臺,解決了上述主體職能重疊的問題——第三條明確規定了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由辦案機關對應的同級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統一辦理,偵查監督、公訴、偵查、案件管理、檢察技術等部門予以配合。將監所部門作為羈押必要性審查的主體是比較合理的。首先,偵監、公訴部門均帶有控方職能。因此,其在審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羈押必要性時,可能會難以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傾向性,而監所部門則相對更具客觀中立立場,更能有效保障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其次,偵監和公訴部門的審查均具有階段性,難以對整個未決羈押期間羈押必要性進行全程的審查和監督,而監所部門則更便于從嫌疑人、被告人進入羈押場所至判決之日進行全程地審查和監督。③第三,監所檢察部門設有駐所檢察室,可以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表現、思想狀況進行跟蹤和考察,而偵監和公訴部門則缺乏有效的了解途徑。
隨著刑事訴訟法對人權保障的加強,作為執法一線的檢察人員要進一步加強對在押人員權利進行救濟的意識,克服以往就案辦案,忽視對在押人員權益的保障,擯棄構罪即捕的主導思想,樹立“必要羈押”的理念,要從人權保障出發,增強工作主動性,變羈押必要性審查為常態,最大程度地減少不必要羈押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身權利的損害。同時要有敢于糾錯的勇氣,一旦發現錯捕或者確無羈押必要的,立即糾正、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
司法實踐中,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的應用率均偏低,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法律規定模糊,未給出具體明確的標準,隨意性較大,造成司法實踐中操作不便,令辦案人員無所適從,使得符合適用這兩種替代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得不到適用。因此,應當從立法層面明確界定適用這兩種措施的條件,即何種情況下“應當”批準,何種情況下“不得適用”,降低自由裁量的隨意性。
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監督制約機制,確保羈押必要性審查過程的監督透明化。一方面,加強內部監督,由監察部門和檢察委員會定期度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過程進行監督。另一方面,在啟動審查機制的同時,監所部門應當和偵查監督、公訴等部門進行溝通,征求其意見。辦案部門認為變更強制措施不恰當的,可以申請檢察機關復核一次。同時,按照《規定》的要求,監所部門將審查情況、提出建議和辦案機關處理情況通過檢察機關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等途徑及時通知本院偵查監督、公訴、偵查等部門。
[ 注 釋 ]
①陳光中,劉林吶.尊重和保障人權——不僅僅是一項基本原則[J].檢察日報,2012-3-19.
②萬春.刑訴法再修改對偵查監督的影響與挑戰[J].河南社會科學,2012(7).
③洪浩,王莉.論羈押必要性審查的主體──評<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六百一十七條[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5(2).
[1]向澤選.修改后刑訴法的實施與逮捕審查[J].人民檢察,2012(12).
[2]卞建林.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的功能回歸與制度完善[J].中國法學,2011(6).
[3]吳新平.尊重和保障人權與我國憲法的發展[J].法學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