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河南天基律師事務所,河南 鄭州 450000
在我國金融業體系中,銀行居于主體地位。
中國銀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我國登記注冊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有4549家;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各項貸款共計1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4%;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71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74%;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同比增長42.3%,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29.9個百分點。
結合筆者自身而言,作為一名職業律師,筆者曾代理處理了大量的銀行訴訟案件,本文以筆者辦理的銀行房屋貸款類案件為切入點,分析梳理部分現存問題,以期對同類案件的辦理及銀行機構的管理有所借鑒。
以筆者代理處理的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房屋貸款訴訟案件為例,就合同名稱而言,合同封面標注的合同名稱有:《個人購房擔保借款合同》、《個人購房借款擔保合同》、《個人住房(商業用房)借款合同》。
筆者認為,為了突出合同的內容、合同的性質,建議合同名稱中明晰標注“購房貸款、擔保”內容。
前述三家銀行的合同主文組成,皆分為兩大部分:通用條款,專用條款。有的合同還有單獨、專門的擔保合同作為主合同的附件。
通用條款部分,約定了貸款性質、違約責任、罰息、復利、擔保的具體事項等內容,是貸款的基礎技術條文。
專用條款部分,則為針對具體貸款事項的約定,包含貸款人的身份信息、貸款金額、貸款期限、貸款利率、抵押物坐落等。
在訴訟案件的處理中,專用條款部分的內容較為關鍵,簽字處亦在此部分。因此,專用條款在簽訂時需格外嚴謹,信息須認真核對。在筆者所辦理的案件中,曾出現由于銀行客戶經理審核不嚴或未做審核,借款人簽名不是本人所簽的現象。導致在訴訟過程中,被告申請對簽字做司法鑒定,使銀行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
另外,有的合同在專用條款已對擔保事項作出約定的情況下,仍簽署作為附件的擔保合同,導致二者約定事項前后矛盾。筆者遇到的情形有:擔保合同約定的擔保方式為保證,而主合同中專用條款約定的為抵押物擔保;爭議解決方式的選擇,專用條款約定的爭議解決方式為向貸款人所在地法院提起訴訟,而擔保合同約定的為提請仲裁,前后矛盾的約定,將對爭議解決產生不利影響。
在辦理房屋貸款類案件時,主要的訴訟文案有:宣布貸款立即到期并結清全部貸款本息的函、起訴狀、證據目錄。
該函的作用是將貸款到期之內容告知借款人,實質為律師函。在起草完函件后,應在立案起訴之前通過郵政快遞寄出。
該函應包括貸款基本情況、貸款逾期情況等主要基本信息,相關數據、日起起止應確保計算、填寫準確。
起訴狀內容,被告信息部分,一定要與借款人提供的身份信息保持一致,不可直接按照貸款合同中的內容進行錄入。筆者曾遇到貸款合同錄入信息錯誤的情形。如果借款人提供的身份信息與貸款合同信息不一致,案件辦理人員將可能犯錯寫起訴狀信息的低級錯誤。
另外,訴訟請求部分,本金、利息、罰息等計算一定要準確,罰息和復利的計算要依據合同約定條款確定。切忌慣性思維,防止由于案件數量多就想當然地按照其它合同計算得出數據。每個案件要結合該案的合同約定,不可一刀切。
還有,不同的房屋貸款。有的房產證已辦理,房產證有備注的抵押信息,起訴狀要列明抵押物的信息;而有的房屋貸款,房產證還未辦理,根據合同約定開發商一般要承擔階段性擔保責任。因此,在起草訴狀之前,應當核實擔保的詳情,核實借款人所購房屋是否已經成功辦理了抵押權證。
證據目錄的內容要言簡意賅。證據的羅列注意內在邏輯順序,建議順序為:(1)銀行個人購房貸款申請表;(2)個人購房借款/擔保合同;(3)個人貸款支付憑證;(4)抵押物權屬證明;(5)拖欠明細;(6)關于宣布貸款立即到期并結清全部貸款本息的函及郵寄憑據。
同時,如果對合同的具體內容及所在條款十分熟悉,證據目錄可不注明具體條文及頁碼,反之,則要注明。
房屋貸款類案件,多數存在抵押房屋。在立案起訴之后,一定要及時核查抵押物的情形。一則可以與借款人溝通,二則可以核查房屋現狀,為后續的執行提供便利。
進行房屋核查應注意以下幾個事項:1、房屋的確切坐落。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辦理貸款時房屋的坐落地名、號牌可能會調整、變化,因此需要向物業、派出所、社區警務室等部門核實;2、房屋的現狀。房屋是否已經裝修、居住?居住人是房東還是租賃戶?一般而言,裝修后的房屋,業主繼續履行合同的意愿較強;3、房屋結構。如有條件,最好能進入室內,進行現場查看拍照,看房屋的結構是否有改變。現實中,在簽訂購房合同時,有開發商為了規避稅費,會有一定的“贈送面積”,備案報建的戶型與實際交付的會有一定出入,有的甚至面積差距較大;4、核實物業費繳納情況。向房屋所在小區的物業核實物業費、水電費繳納情況,從物業處可能獲取業主最新的聯系方式。
以上為筆者辦理銀行房貸案件的部分經驗分享,希望對類似業務的辦理及銀行機構的管理有借鑒意義。
[1]<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負債情況>.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8.2
[2]<基于操作風險管理視角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研究>[J].北京金融評論,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