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娟
1.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1158;2.海南職業技術學院,海南 海口 570216
19世紀30—40年代,英、法、德等歐洲主要國家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據了統治地位,它的基本矛盾逐漸暴露,在1825年開始出現周期性經濟危機。馬克思開始系統研究政治經濟學,并于1867年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尤其是《資本論》的剩余價值理論,全面分析資本主義的社會基礎,筆者試著從于剩余價值和利潤,并對兩者進行比較,得出剩余價值不能等同于利潤的結論。
19世紀30—40年代,英、法、德等歐洲主要國家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據了統治地位,同時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關系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它的基本矛盾逐漸暴露,在1825年開始出現周期性經濟危機。1842—1843年,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期間,遇到要對物質利益問題和當時流行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潮發表意見的“難事”。1843年10月起,馬克思開始系統研究政治經濟學,著手創建旨在“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1857年,馬克思不止一次地預言的經濟危機確實爆發了,他編寫了危機期間每天發生事情的極為詳細的日記,1867年9月,歷經十年的努力,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了![1]
馬克思為了說明剩余價值,使讀者能夠同意他的觀點,在談到剩余價值之前做了很多鋪墊,首先需要一系列的概念做支撐,論證了商品、價值、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同種使用價值不具有交換價值,必須有社會分工。所以社會分工是商品存在的條件,既然有社會分工就一定有勞動,勞動產出商品,商品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要進行交換,交換需要貨幣,貨幣轉化為資本,這個作為資本的貨幣和作為貨幣的貨幣不是一個相同的概念。接下來馬克思又論證了“等價物交換不產生剩余價值,如果非等價物交換,也不產生剩余價值”,剩余價值從哪里來?這時候開始分析勞動力的買賣,開始有了著名的一個章節“工作日”,延長勞動時間為絕對剩余價值,加大勞動強度則為相對剩余價值,也就是說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只同工作日的長度相關,相對剩余任何價值的生產使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組織發生徹底的革命。勞動強度的增加代表生產力的提高,而提高生產力,協作這種勞動方式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生產方式。這時候馬克思開始論證工場手工業和工廠對工人的意義。在第一卷的第7篇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的歷史過程進行了總結,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揭示了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也就是原始積累和現代殖民理論。
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最為重要的理論,在整個馬克思主義占據重要的地位,它所揭示社會生產的基本規律,也是共產主義社會建立的必要條件,豐富辯證唯物主義關于未來社會的學說,是對共產主義的基本特點進行全面的解讀。從《資本論》全篇,馬克思從兩個方面對剩余價值做界定。第一,剩余價值是特殊的“增殖額”,第二,剩余價值是“剩余勞動的凝結”。在這一過程中,“一切剩余價值,不論它后來在利潤、利息、地租等哪種形態上結晶起來,實質都是無酬勞動時間的化身”。[2]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中,花費大量的篇幅如在“第三篇”“第四篇”和“第五篇”等中詳細地論述兩種剩余價值: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及其生產方式,其目的是全面揭示這一規律。馬克思完成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內部關系等一系列全面而有效的批判。恩格斯對其給予很高的評價:“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的特殊運動規律。由于剩余價值的發現,這里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2]
從一個角度上說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獨有的,它使自身與前資本主義社會和后資本主義社會相區分的根本標志,因此剩余價值規律起基礎作用所涵蓋的歷史階段非常漫長。在剩余價值產生的過程中有
兩個概念是剩余價值和利潤,引起學界的關注兩者是不是一個概念呢?在這個方面,有專家學者也做了討論和研究。比如丁巧玲在《論剩余價值體系和利潤體系及其關系》中運用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指出二者有一定的數量關系。在會計學上必然要考慮到利潤,利潤等于收入減去費用,其中的費用包括了在生產過程中的系列花費(包括固定資產的折舊)和付給工人的工資。在資本論里論述的剩余價值是資本家的收入扣除其不變資本的消耗和可變資本中付給勞動者的部分(即工資),那剩余價值和目前會計界所說的利潤到底有沒有區別?僅僅是階級性質上的區別?
筆者認為剩余價值不能等同于會計上所說的利潤,原因有如下:
1.剩余價值是站在社會全體的視角下研究資本,立足點是社會化大生產過程,資本主義榨取工人勞動、占有剩余價值,并分為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會計利潤則往往是站在一個會計主體即單一的公司來計算利潤,視角不同,得出的結論則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的區別。
2.剩余價值和利潤兩者性質不同。(1)利潤是全部預付資本中的利潤,反映的是資本的自我增殖程度,隨著社會發展,利潤率會逐年趨于下降,這是部門、行業間資本家競爭的必然結果。(2)剩余價值是指可變資本中的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勞動時間與必要時間的比率,隨著經濟發展,資本家不斷采用新的方法,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剩余價值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3.馬克思所說的利潤和會計利潤不是一個概念。馬克思在引入概念時是這樣分析的:如果資本家采用效率更高的技術得到超額利潤,得到的是相對剩余價值;如果資本家并未改善技術,生產效率與社會平均水平持平基至更低,卻取得超額利潤,這種情況下往往資本家取得的是絕對剩余價值。馬克思所說的利潤是指經濟利潤,即超額利潤,是指資本家在生產的過程中剝削勞動者,生產出商品后售出產生的超額利潤。這時候的超額利潤,是在同行業產出既定的前提下,分配給資本家的利潤超過了社會平均水平,如果站在資產負債表的角度看,是未分配利潤科目的數值超出同行業平均水平的部分,所以馬克思的經濟利潤并不等同于會計利潤。會計上所說的利潤分為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每年年底,凈利潤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可見兩者站的角度完全不同,所以馬克思所說的利潤同會計上的利潤更加不是一個概念。
也就是說,我國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正視剩余價值學說的理論的價值。在馬克思的文獻中,可以讀出剩余價值的社會歷史意蘊,正如馬克思所說:“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在完全改變了的環境下繼續從事所繼承的活動,同時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變更舊的環境”[2]我們從資本主義攫取剩余價值的經驗和教訓中得到啟發,也就是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要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資本論》的內容極其豐富,馬克思為這部著作付出了畢生精力,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結合在一起,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實現了革命性的變革。
[1][英]戴維·麥克萊倫著,王玲,譯.馬克思傳(第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